行走在大洋洲的土地上之四——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标签:
杂谈 |
来源:绿家园志愿者 2012-09-13 汪永晨文图
2012年4月16日,绿家园大洋洲生态游要行走在的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英文:Great Barrier Reef)。那里也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又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大堡礁(网上照片)
大堡礁位于南半球,它纵贯于澳洲的东北沿海,北从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绵延伸展共有2011公里,最宽处161公里。有2900个大小珊 瑚礁岛,自然景观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里,北端较靠近,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在礁 群与海岸之间是一条极方便的交通海路。风平浪静时,游船在此间通过,船下连绵不断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猎奇观赏的最佳海底奇 观。 1981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03.jpg
走向大堡礁的路上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05.jpg
路上的植物
前往大堡礁的大海
今年,从4月15日开始,我们就淋开了南半球秋季的雨。雨时而细如牛毛,时而大如倾盆。
从昨天晚上起我们都被告之,要是雨大,或风大,我们都不能去大堡礁最大的珊瑚区,只能上到虽然也不错,但要小很多,名为“绿岛”那片海域。
16号早上,天公真的不做美。雨下得还不小。我们乘船先到了“绿岛”。船在乘风破浪时,我的感觉,浪和风雨真大。
船开了没多一会儿,船长宣布:浪要是不大,我们还有可能去大岛。
这给了我们希望。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09.jpg
绿岛
碎珊瑚“画”儿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13.jpg
岸上的珊瑚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15.jpg
叶
大堡礁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省对岸,巴布亚湾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域,太平洋珊瑚海西部。北面从托雷斯海峡起,向南直到弗雷泽岛附近。
大堡礁不仅景色迷人、更吸引人类的是它的险峻莫测,水流复杂。那里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那里有鱼类1500 种,软体动物达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242种,并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那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儒艮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
大堡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区,它由数千个相互隔开的礁体组成。许多礁体在低潮时显露或稍被淹没,有的形成沙洲,有的环绕岛屿或镶附大陆岸边。是 数百万年来由珊瑚虫的钙质硬壳与碎片堆积,并经珊瑚藻和群虫等生物遗体胶结而成。至少有350种色彩缤纷、形态多样的珊瑚,生长在浅水大陆棚的温暖海水 中。
去过大堡的人,有没有想过呢,这么丰富美丽的珊瑚成长的地方,原来是在海面以上,那时的这里会是什么样呢?生态游中提出的这种疑问,正是不同于一般旅游的所在之处。行走中认知,就是其特色。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17.jpg
在大自然中我们都是孩子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19.jpg
深邃
今日海边森林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23.jpg
我拍到的海中
我查过资料,知道自早中新世以来,陆地下沉,间有数次回升。在海底礁坡上有多级阶地,相当于更新世冰川引起的海面变动的停顿期。礁区海底地形复杂, 有穿过礁区与现代河口相连的许多谷地,这是古代陆上侵蚀产物。礁区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表面水温高21~38(70~100℉),向深处去温度变化不大。 海水清澈,可清楚看到30公尺(100呎)深处的海底地形。礁区海洋生物丰富,有彩色斑斓、形状奇特的小鱼;还有宽1.2公尺、重90公斤的巨蛤和以珊瑚 虫为食的海星。不过,这里植物贫乏。
就在我们还在“绿岛”上细细地看着今天已由碎珊瑚铺就的岛上岸边,抢拍心惊涛拍岸时得到消息,我们的般继续向大岛前进。
我们欢呼雀跃地上了船。从地球另一边来到这里,我们当然希望能多看就多看呀。
在船上,我没有拿出相机,不是因为大海我拍过得太多不想再拍了,是因为浪其实还是很大的。坐在甲板上的我们,睁着眼睛看浪,眼睛湿了,坐在甲板上听 浪,耳朵进水了,坐在椅子上感受浪,屁股湿了。摇晃中的我们,手要是不紧紧抓住什么,那就不知要被摇到大海里的哪朵浪花里去的了。
即使这样,我也没有回到船舱里,我太想把大自然中的一切用双眼去捕捉了,用大脑去记录,再让心把它们存盘。
因为没有拍,只能从网上找了,让文章读到这儿的朋友也看看那里的“庐山真面貌”。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24.jpg
(网上照片)
退潮时的大堡礁(网上照片)
从大海上看去(网上照片)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27.jpg
大堡礁天空俯瞰图(网上照片)
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堡礁形成的历史。
大堡礁形成于中新世时期,距今已有2500万年的历史。它的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它是上次冰河时期后,海面上升到现在位置之后一万年来形成的。
大堡礁堪称地球上最美的“装饰品”,像一颗闪着天蓝、靛蓝、蔚蓝和纯白色光芒的明珠,即使在月球上远望也清晰可见。但颇令人费解的是,当初首次目睹 大堡礁的欧洲人未以丰富的词汇来描述它的美丽。网上的解释是:这些欧洲人大部分是海员,可能他们脑子里想的是其他事情而忽略了大自然的美景。
人类是什么时候发现大堡礁的呢?
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在昆士兰北端受到暴风雨袭击,驶过托雷斯海峡(此海峡以他的姓氏命名)到过这里。1770年,英国船“努力”号在礁石和 大陆之间搁浅,撞了个大洞,船长库克曾滞留于此。1789年布莱船长率领“邦提”号上忠于他的船员驶过激流翻滚的礁石来到了平静的水面。
有专家在网上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建筑师",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珊瑚虫体态玲珑,色泽美丽,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度的水域,且水质必须洁净、透明度高。澳大利亚东北岸外大陆架海域正具备珊瑚虫繁衍生殖的理想条件。
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群体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 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一起,堆积成一个个珊瑚礁体。珊瑚礁的建造过程十分缓慢,在最好的条件 下,礁体每年不过增厚3-4厘米。有的礁岩厚度已达数百米,说明这些"建筑师"们在此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同时也说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地区在地质史上曾 经历过沉陷过程,使追求阳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断向上增长。在大堡礁,有350多种珊瑚,无论形状、大小、颜色都极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宽达2米。珊 瑚千姿百态,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树木和花朵状的。珊瑚栖息的水域颜色从白、青到蓝靛,绚丽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红、深玫瑰红、鲜黄、蓝相绿色, 异常鲜艳。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29.jpg
这是我们要近距离观察大堡礁的人工平台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31.jpg
它迎接了我们
澳大利亚人做的旅游是有特色的。今天我们要看的鱼和珊瑚都在海里,于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经济条件,每位游客可选择海上平台提供的潜水船、玻璃船、水下漫步,水下摄影等,让自己与想看到的海下奇观拉近距离。
我选择了潜水船、玻璃船。上之前,我就开始想象着在这样的船上如何欣赏海底世界。
不过在游泳时,只是戴了潜水镜,我就已经能把海底的美丽清晰地一一看起来了。
实在是太美了,我请岸上的朋友帮我花25块钱买了一个水下能拍照的一次性相机。第一次在水下摄影,我拍到什么了吗?拍得如何?
潜水船中拍到的海中鱼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35.jpg
海中的“作品”
隔着玻璃拍到的
按顺序说的话是这样的,在这个大平台上,我先坐上了潜水船。介绍中和我们说的是这叫南半球唯一独有的深海迷你潜水艇。它将带着你前往神秘的海底世界,体验海岛珊瑚另样的风采。
不过,当大家知道我们的潜水艇结束了水上观赏时,每一个人都的感受差不多都是失望。我也只拍到了上面这样几张照片。是因为隔着玻璃的缘故,还是我们 没有走到真正美丽的地方。不过要下船时,我发现,潜水船里拍的海底世界的照片上有介绍,而且也有中文的。于是我一张不落地把它们拍了下来。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39.jpg
白鳍沙
白鳍沙介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43.jpg
波纹唇鱼
波纹唇鱼介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47.jpg
眼斑海葵鱼(小丑鱼)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49.jpg
眼斑海葵鱼(小丑鱼)介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51.jpg
蝴蝶鱼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53.jpg
蝴蝶鱼介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55.jpg
蓝点刺(鱼工)
蓝点刺(鱼工)介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59.jpg
六带刺目鱼
六带刺鱼龙
这要说又是绿家园生态游特色了,我们要随时发现,在发现中认识大自然,了解我们人类的朋友。
船上的照片介绍中除了有对鱼的以外,也还有对珊瑚的介绍,对海龟的介绍,让我们也一起欣赏一下吧。
软珊瑚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65.jpg
软珊瑚介绍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67.jpg
绿海龟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69.jpg
绿海龟介绍
前面我们说,大堡礁由400多种绚丽多彩的珊瑚组成,造型千姿百态,堡礁大部分没入水中,低潮时略露礁顶。从上空俯瞰,礁岛宛如一棵棵碧绿的翡翠,熠熠生辉,而若隐若现的礁顶如艳丽花朵,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怒放。
大堡礁美丽的珊瑚(网上照片)
大堡礁的今天还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活珊瑚,它的分泌物和其他的一些物质构成了今天的珊瑚礁。这样的感觉我可能还要再重复地说一遍: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因为在我对自然的了解中,这简直是太神了。
珊瑚虫最早出现在约4.7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中期。珊瑚虫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的水域里,水质必须洁净。而且,珊瑚礁只能在有阳光的地方生长,即海水清澈且深度不超过四十米处。
这样的生存条件不能不说是苛刻的,但人家澳大利亚的海上,就是有这样的条件。真让人羡慕!
澳大利亚东北岸外大陆架海域具备珊瑚虫繁衍生息的条件。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集体生活。珊瑚虫常常分泌出一种碳性物质,这种物质与珊瑚虫石灰质的 骨骼及单细胞藻类的残骸混合、堆积,形成礁区。它们有的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珊瑚群就是海岛。第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 繁衍,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日积月累,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骸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在一起,逐渐堆积成巨大的珊瑚礁体。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71.jpg
美丽的珊瑚(网上照片)
我在戴着潜水镜头,只是把头埋在水里时,就能看到在大堡礁群中,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有红色的、粉色的、绿色的、紫色的、黄色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有的似开屏的孔雀;有的像雪中红梅;有的浑圆似蘑菇,有的纤细如鹿茸;有的白如飞霜,有的绿似翡翠;有的像灵芝……未可名状,形成一幅千姿百态、奇特壮观 的天然艺术图画。第一次拿着水下照相机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看着鱼从我眼过前拍、迎面过来了珊瑚拍、鱼在珊瑚中转悠,拍,拍,拍,直拍到相机的快门按不 动了,不知是被我按坏了,还是没了胶卷,才让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水面。
照片洗出来了,我急急忙忙打开装相片的口袋,看。水下的珊瑚和鱼我倒是都拍到了,只可惜用帮我洗照片的朋友说:偏灰,色彩饱和度不够。对于一“架” 一次性相机,对于第一次在海下拍照片的人来说,能拍出来我已经觉得不错了,再追求完美的人,能让一次性的相机拍得跟电视中,纪录片里拍到的海底珊瑚那样, 恐怕是达不到的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73.jpg
我拍到的海底世界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75.jpg
鱼翔海底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77.jpg
“蓝勾精灵”珊瑚间游戏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79.jpg
偏灰的海底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81.jpg
像不像海底隧道
海洋生物学家说:在游客眼中,珊瑚礁美丽和安详,其实里边经常发生争夺食物和空间的搏斗。珊瑚分为软珊瑚和硬珊瑚(能建造珊瑚礁)两大类,形态各 异,大小不同。有的珊瑚像鹿角,有的像鞭子,有的像扇子,有的很结实,可以禁得住浪涛冲击,有的则只能生活在最平静的水域。有些比其邻居生长得快,以便遮 掩邻居抢夺阳光。有些会用含毒的触须,或向水里施放致命化学物质,清除其领域内的对手。
在大堡礁,当我乘上玻璃船时,透过船底的玻璃,我看到和拍到的珊瑚是这样的: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83.jpg
透过船底玻璃看到的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85.jpg
像捏出来的
大自然的编织
专家们还告诉我们:白天在珊瑚礁阴影下的水中一片沉寂,但夜晚各种动物都纷纷出来活动。珊瑚虫在夜间觅食,伸出彩色缤纷的触须捕食浮游微生物。无数 珊瑚虫的触须一齐伸展,宛如鲜花怒放。但白天不能伸出触须,否则会遮住虫黄藻需要的阳光。真深奥,这就是我们人类懒以生存的大自然,我们对它的知晓有多少 呢?
珊瑚还有一绝色,如果不是到那里,我也不知道。
就是在春季某些宁静的夜晚,沿着大堡礁,不知受何种化学物质或光线的诱发,所有珊瑚虫会一齐放出一片片橙、红、蓝、绿色的卵子和精子,漂浮到水面, 使海水呈现鲜艳的颜色。然后卵子和精子混杂在一起,产生出幼珊瑚虫,随潮汐四散游开,寻找合适的空地建造新的珊瑚礁。软、硬珊瑚都有多种,软珊瑚的组织中 含石灰质晶体但不形成外壳,硬珊瑚则形成外壳。
珊瑚礁不断生长,新珊瑚礁露出水面,很快就盖上一层白沙,上面长起植物。这些最先在珊瑚礁上生长的植物,繁殖速度也十分惊人。它们结出的耐盐果实可以在水上漂浮数月,漂到适合的地方,发芽生根,为其他植物的生长铺平道路。
还有,有谁知道鸟类也为珊瑚礁上植物的生长作出着重要的贡献。
鸟们把植物的种子散布在礁上,其粪便则使礁石上的土壤肥沃。海鸥喜欢吃龙葵属的浆果,把其种子散布在岛上。黑燕鸥常在腺果藤树上筑巢,其黏性种子往往附在黑燕鸥的翅膀上传播。
这样一点我想我们已经都知道了,那就是大自然中的食物链。大堡礁的珊瑚旁也还生活着靠吃珊瑚活着的动物。例如能吃珊瑚的鹦嘴鱼和刺冠海星。这种海星 往往把腹腔吐出来贴在珊瑚礁上把它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数量会周期性地剧增,可以把整片珊瑚礁吃得一干二净。海洋风暴和旋风也不断破坏和侵蚀珊瑚礁。
上面这些一定要交代,都是我从网上抄的,本想少抄点,可是越往下看,越觉得大自然,海洋中的奇妙,于是,抄呀,抄的希望喜欢大海,对大自然怀有好奇的人也能多知道一点,再多知道一点。
这些年我知道澳大利亚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也不轻。所以这次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我见人就想问的事。
我看到过这样震惊的新闻,是海洋学家查利•沃隆公布的一份报告。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在短短20年时间内让大堡礁这一世界遗产荡然无存。
沃隆曾经是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他表示,“我们已经无能为力,大堡礁将在20年左右时间内消失殆尽。”
沃隆并不是唯一一位作出这种可怕预测的海洋学家。他的预测也并不是其中最为极端的一个。在世界野生动植物专家会议上,大卫•艾登堡爵士就曾警告说:如果不能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水平,全世界所有热带珊瑚礁将在不久的将来遭受“毁灭”命运。
珊瑚礁是海洋中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为超过100万种物种提供安居之所。其丰富的生物居民是数百万人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支撑着规模巨大的旅游 业,为数以千计的人提供就业岗位。可能,宝贵的珊瑚礁是由珊瑚虫这种微型生物造就的,它们尤为容易受到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波及对象。二氧化碳水平的不断升 高,提高了海洋酸性,在此过程中,珊瑚难逃被溶解的命运。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升温同时让珊瑚惨遭漂白,不得不与美丽的外表说再见。
喜欢大自然的人,领略过珊瑚风采的人,我们想过珊瑚这可怕的前景吗?
怎么办?世界野生动植物专家,艾登堡爵士表示:“珊瑚礁就像是笼中的金丝雀。它们是在提醒人们必须关注海洋世界的命运。珊瑚礁最容易遭受破坏,所受 影响显现出来的速度也可能是最快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有高达20%的珊瑚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专家表示,二氧化碳水平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 280 ppm (1 ppm等于百万分之一)提高到当前的387ppm。科学家指出,只有将二氧化碳水平降至350ppm以下,才能确保珊瑚礁长期存在。
本来,大堡礁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最完整的生态系统。但其平衡也最脆弱。如在某方面受到威胁,对整个系统将是一种灾难。大堡礁禁得住大风大浪的袭击,当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最大的危险来自现代的人类。
还有一个现象也是我在这里不能不说一说的,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在这片海域渔猎已数个世纪,没有对大堡礁造成破坏。二十世纪,由于开采鸟粪,大量捕鱼捕鲸进行大规模的海参贸易和捕捞珠母等,已经使大堡礁伤痕累累。
现代人,真的比古人智慧,先进吗?
现在澳大利亚已把这一地区辟为国家公园,制止了此类活动,并对旅游活动进行了控制。
珊瑚的朋友
戏
在大堡礁的一天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享受着那儿的风光无限。在海上平台时,天公一直很作美,没有下雨。当我们告别大堡礁,又坐在船上时,风雨再次在大海上交加互动。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一丝丝的雨挂,一排排海浪。大浪还是不时地造访我们所在的船上。
这些浪花是急着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我猜测着,也问着自己:这样的海景、这样的海底世界、这样的珊瑚、和五颜六色的鱼们,真的会因气候变化而变化,而永远地离我们而去?
http://chinagev.org/images/wenzhang/2012/9/11/image093.jpg
人与大海
明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凯恩斯,那里有真正的热带雨林,那里我们将和当地的土著人近距离接触。
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