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接受《信息时报》的记者采访的稿子。特发给广大网友。

(余中先摄影)
翻译造假是受到利益驱动
信息时报:一个署名宋瑞芬的译者翻译了很多语种的世界名著,现在已经落实了没有这个人,2008年12月,在大家都没有把这个东西说出来的时候,你已经谈到一些就是有些人翻译的时候会有拼凑的现象。你能谈一下你所了解到的翻译盗版的情况吗?
余中先:翻译盗版是指一些出版社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约请翻译者认真地翻译,而是把现有的或是以前有的东西随意地改一下,抄一下,然后以化名的形式出版。
前几年也出现一个叫李斯的,能翻译各个语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货。这个事情是很清楚的,肯定就是伪劣盗版的东西。这个现象在学术界早就存在。像我自己编刊物也搞过翻译,从学术批评来说,它没办法说,并不是翻译得不好,或是质量的低劣,它就是一个假货,在学术上是没有研究价值的。
我们只能告诉读者,这个是假的。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一个文化人,要有这种责任心来点明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同时这也需要媒体的参与。
当然,我也注意到网上有这个问题的相关讨论,但这个并不是什么可以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最后也不了了之,或者说这一边在打假,那一边照样在做这些事情(受利益的驱动),究其原因,很简单,这是出版社的经济杠杆在起作用。一些文学经典作品,畅销书就是属于这一类的,目前我还没有发现其他门类的书有这种情况。
如果有侵害到某位翻译家的权益的话,应该去维权。
我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维权,但是有其他方面的,打了官司,拖个一年,最后把2000块钱给你送回来了,最好是找一个代理人吧。
名著新版质量尤其堪忧
信息时报: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些文学经典名著呢?
余中先:因为这些有长效的经济利益,我们下一代人、每一代人都会读这些作品。
从版权上看,如果流入公共领域之后,像莎士比亚也好,雨果也好,他们的版权都没有了,任何人都可以来翻译。但是翻译的版权还是有的,像一些出版社的翻译作品也有几个比较好的版本。有三五个好的版本存在这是可能的,但是出现再多的版本质量也不会太高。
我记得多前年南京大学许京教授对《红与黑》的二十几个版本作了一些分析,认为其中五六个版本是很认真的,各有各的长处,当然也各有各的缺点。他们是一个很认真的研究工作,得出的结论也是有说服力的。这个结论除了说明有哪几个版本是好的以外,也说明了一点,就是在二十几个版本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抄的。他们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还会故意删掉一些词语或者是其他,原来别人由于忽略的问题而产生的错误的地方也跟着错了,都很容易看出来是“假”的。
两年前诺贝尔文学奖的几部作品在某个出版社出版,署名都是李斯,大家就对这个人有疑问:为什么他懂德语也懂英语?这种人在中国有没有?如果是新出来的也可能有,但是翻译界说小也很小,翻译界的事情大家其实都知道,长期从事翻译的人一交流,根本没这个人。然后你说的那个宋瑞芬,我也听说过,但是没在意,因为这个也不是我们的事情,如果事实清楚,认定她是假的,把她认定出来就可以了。如果她是真的,她自己也会出来和我们理论,但是没有,可见这个事实。
翻译是特殊的脑力劳动
信息时报:在正常情况下,翻译者和出版社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余中先:有几种情况。第一,出版社找到选题,约请翻译者来进行翻译工作,出版社往往会有它的人力资源的信息。第二,翻译者找出版社。有些翻译者可能会对某部作品有兴趣,就会与出版社方面沟通,双方达成沟通的话,也可以进行这个翻译出版工作。其他互动的也有,或者是翻译家在出版工作的也有。然后再签订合同就可以了。
信息时报:一个翻译者翻译一部著作,一般情况下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呢?
余中先:这个要综合看翻译者的水平,业务能力的强弱,工作的勤奋度以及作品本身的难度与厚度。
我听说有些翻译者一天能译两千到三千字,甚至一天能译六千字。我也相信,如果作品比较简单或者是工作译者状态比较好,一天六千字是可以的,或者说半个月每天加班加点把这个作品译出来,每天平均六千字,也是可能的,但不可能长年累月都能保持这样。
现在由于有电脑的关系,无论是写作、查阅或修改工作都会比以前快。
之前北京的翻译者和上海的翻译者有一场关于翻译的辩论,一个认为一天译两千,一个则认为可以译一万。但是我觉得一万这个过分了一点。而且上海那个翻译者口气较大,说即使这样的速度,也能保证不出错。但是我看了一下翻译的作品,还是有错的。
这实际上是讨论翻译的态度和翻译的难度,其实翻译还是一个工作,要你认真来做,只要你认真地译出来,不管是两个月三个月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太快的话,要赶着出版,出错也是正常的。
有时也会有两个人共同翻译的情况,这样两个人的文笔风格等会不同,这样编辑的工作其实会更多。
在这几个方面来说,说翻译是艺术也好,说艰巨的脑力劳动也好,我认为都是个人行为,当然不排除合作翻译。
翻译不能只懂一点外语
信息时报:我看了你去年的采访,你认为翻译质量下降,你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
余中先:这是因为我们抓得比较严,而且我们每次发稿之前会订校原文,发稿时不同的编辑会一遍遍看,稿子出来之后还会再检查,再稿的时候还可以修改。
我听到很多人谈到翻译质量,不光是文学作品,还包括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的。有一些出版社约请年轻译者来作翻译,有一些人就认为翻译只要懂一点外语就行了,就会译罗兰巴特,这是吃力不讨好。理论没搞懂,译的质量就非常差。我觉得,普遍说来,现在出版社多了,平均起来一看质量应该是差的。过去的出版社少,每篇东西到了出版社以后,可能要等一年两年才能出,但是现在的出版社可能半个月就给你出,编辑的成分就很少。其实编辑可以做很多东西。有的很有名的翻译家也会出错,因为翻译是很累的事情,不可能不出错,即使像傅雷先生这样的大家的作品现在读的话,也会发现一些硬伤。人不是电脑,难免会有错漏的地方。如果编辑认真把把关的话,会发现有很多问题。
现在有一种这样的情况,有一些译者不愿意让别人修改,我们给他改了10个错,他看了说有8个是我看错了,有两个是可改可不改。《世界文学》杂志抓得比较严,而且我们每次发稿之前会订校原文,发稿时不同的编辑会一遍遍看,稿子出来之后还会再检查,再稿的时候还可以修改。
翻译小说影响中文表达
信息时报:你翻译过很多法国新小说,有没有感觉这些小说把中国70年代的文学青年带坏了?
余中先:这可能是有道理的,但不尽然。你学法国新小说不是学他们怎么写,而是学他们的批判精神,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而不是别人的思路来写作。但是我认为小说还是要有一些故事情节在里头,要跟读者发生更好的关系。这毕竟是一个文学现象,像新小说的话,它首先是要破,破原来的一些规矩规矩,大家要学习的是这种方法。
信息时报:很多人都承认中国翻译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中国现在出现在写作者中甚至出现一种“翻译体”的现象……你怎么看?
余中先:存在即合理。现代汉语出现也不过100年,写作的规范与要求来说也不过100年,而这100年正好也是翻译的100年。慢慢地就影响到很多写作者,不仅是文艺创作,包括一般的写作也是“翻译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