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的先贤祠

(2009-11-11 10:51:27)
标签:

巴黎

先贤祠

伟人

坟墓

文化

法国

杂谈

分类: 我的文章

巴黎的先贤祠

(先贤祠正面:本文中的照片均为余中先摄影)

 

巴黎的先贤祠

(先贤祠殿内大厅)

 

巴黎的先贤祠

(著名的傅科摆)

 

巴黎的先贤祠

(雕塑:国民公会)

 

从巴黎的卢森堡地铁站出来,到苏弗洛街往东一望,一个十分气派的穹顶便投入眼帘。那便是法国人专门为伟人准备的安息之地——先贤祠。

先贤祠,原文Pentheon,原指古希腊罗马的众神之殿堂,如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罗马的Pentheon里面便空空如也,可见当年是供奉诸神的地方。而巴黎的先贤祠则不然,里面安葬着被国家当作伟人的先辈的遗体。从“众神之殿堂”到“伟人的墓堂”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而Pentheon这个词,翻译起来也五花八门,有译作伟人墓的(今义),有译作万神庙(古义),先贤祠这一叫法最为流行。

先贤祠的建筑庄严雄伟,俯瞰时,它呈一个粗犷的希腊式十字形状,长110米,宽84米,中央为一个带一层圆柱廊的罗马式穹顶,高达83米。我记得在埃菲尔铁塔上和蓬皮杜文化中心的顶楼上看过来,都可以看到先贤祠的这一穹顶。而从那里看出去,朝西就能望见卢森堡公园的绿荫。

先贤祠正面朝西,为希腊式的多排圆柱的通廊,柱廊上巨大的三角楣上镌刻下了这样的一行文字:“祖国感谢伟人”,由此奠定了先贤祠的伟人墓堂的性质。大厅内挂着一些巨幅的绘画和浮雕作品,表现一些历史画面,例如查理大帝的加冕,圣德尼的预言,圣女贞德的故事,等等。其中不少是圣女热娜薇也芙的生平事迹。下到深深的底层后,发现那里才是安放伟人遗体的墓室。

在巴黎众多的名胜古迹中,先贤祠的历史其实并不长。比较巴黎圣母院的一千多年,卢浮宫的八百年,凡尔赛宫四百年,它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年,仅仅比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现代建筑早不到一个世纪。

不过这,这一建筑开始时并不是祖国为感谢伟人而建的殿堂,而是法国国王的一座感恩教堂。1744年,年仅三十四岁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在梅兹逗留期间曾得重病,他祈求巴黎城的主保圣女热娜薇也芙保佑他康复,并许愿为她重修一座教堂,后来,路易十五病愈后下令兴建圣女热娜薇也芙新堂,1755年,路易十五亲自为教堂奠基,设计师是著名的建筑师苏弗洛。

教堂从1758年正式动工,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1790年方告建成,那时,路易十五和苏弗洛都早已作古。在“大破大立”的大革命浪潮中,有人提出废除该教堂的宗教性质,把它改为一座“祖国和自由的祭坛”,用来纪念对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当时执政的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坚决支持这一请求,1791年4月4日,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将圣女热娜薇也芙教堂改名为先贤祠。同一天,这个墓堂中就安葬了第三等级的著名代表、著名的演说家米拉波。

米拉波之后,先贤祠正式迎接的伟大“客人”是伏尔泰,他是在当年7月1日,伏尔泰的遗体被迁葬到先贤祠的。应该说,伏尔泰作为十八世纪对法国革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作为先贤祠“正式”迁葬的第一人是当之无愧的。伏尔泰的棺木上写着这样的字样:“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不久后,人们发现安息在先贤祠中的第一位“客人”米拉波曾经为国王效劳,而且从国王那里收受巨额钱财,认为他不配安息在这里,便又决定把他的灵柩移走,在它的位置上安放了遭到暗杀的革命家马拉的遗体。1794年10月11日,另一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遗体也被迁到这里,与伏尔泰为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卢梭与伏尔泰既是启蒙运动中的战友,也是彼此攻击、谁都看不起对方的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他们为伴在先贤祠的同一个墓室中待了两个多世纪,也算是“不是冤家不聚首”,谁让他们都是法兰西国家的伟人呢!

巴黎的先贤祠

(伏尔泰墓)

 

 

巴黎的先贤祠

(卢梭墓)

 

拿破仑统治时期曾规定了迁葬先贤祠的人所必须具有的荣誉团级别,但复辟时期先贤祠又变为了教堂,1830年的七月革命后,又恢复先贤祠,后来虽又有过短暂的反复,但从第三共和国之后,先贤祠的伟人墓堂地位一直就没有动摇过。

至今,这里葬的伟人人数也只有几十位,其中的文学家本来只有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四人,最近十几年里有马尔罗于1996年迁葬入、大仲马于2004年迁葬,总算有了六个人。据说,大仲马的迁葬因其人品问题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可见,死后要进先贤祠是一件很难的事,首先得是社会名流,其次要有相当分量。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的迁葬就曾被议院的决议一次否决,但谁能是笛卡儿不是法国的伟人呢?

作为伟人安息在此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居多,多数人也是在死后多年,才由国家颁布法令迁葬先贤祠的。如中国人熟悉的有社会党领袖饶勒斯、抵抗运动领导人让·穆兰,欧共体倡导者莫内,等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1934年去世,但直到1995年才迁葬先贤祠,隔了61年;哲学家孔多塞1794年死,到1989年才迁葬,整整在外面等了195年,比那位等了135年才“侥幸入内安息”的大仲马(1870年死)还多了60年。

如今,先贤祠附近,是巴黎的一大好景观,正面朝西对着卢森堡公园,背面是巴黎大学索尔邦学院的古老建筑,附近的小街小巷中布满了书店、电影院,当然还少不了各色的酒吧和咖啡馆,只要不刮风下雨,不天寒地冻,那里总是坐满了顾客,悠哉游哉地喝着饮料,看着大街上的车水马龙和各色人等。先贤祠中的伟人们应该可以安息了,巴黎人正在热情地享受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