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简介)

标签:
勒克莱齐奥诺贝尔文学奖法国文学翻译新寓言派法语杂谈 |
分类: 讲座推荐 |
勒克莱齐奥
让-玛利-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1940-)生于尼斯,长大后赴英国求学,在泰国服兵役,在美国、非洲、亚洲执教,并游历了许多国家,其世界主义身份可见一斑。
勒克莱齐奥的处女作《诉讼笔录》以浓厚的神秘气氛、深远的哲理寓意、新颖的写作手法独树一帜,获勒诺多奖。主人公亚当·波洛从家出走,“寻找与大自然的某种交流”,在世人眼中,他只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在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常常和狗一起四处游荡,又擅自住入了一所无人居住的房子,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警方视为“精神病人”而送入病院与世隔离。所谓“诉讼笔录”是亚当目光所及记录下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诉讼笔录》从亚当原始化、非人化、物化的奇特感觉方式出发,准确地表达了亚当对现代文明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也体现了自己对这种文明的排斥与否定。亚当模仿狗的动作,寻找狗的感觉。他还企图物化自己,使自己成为“青苔”、“地衣”、“细菌与化石”。亚当的感觉言行实际上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截然对立的生活方式,它有一点卢梭的推崇原始、回归自然的思想,又有追求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反“人本主义”的“物本主义”的意识,可能还与老庄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意境相吻合。
短篇小说集《发烧》的九篇故事不写传统的主题,而捕捉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发烧、困倦、疲惫等感觉。小说《洪水》写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主人公大学生沦落为流浪汉,因腻透了一切,竟用两眼直视太阳,直至失明。《可爱的土地》从主人公桑斯拉德的孩提时代写起,一直写到死后,展现的是一个充满对阳光、植物、动物的生命的追忆的世界,只是人被排除在了这一世界之外。
从70年代起,勒克莱齐奥离开欧洲,长期生活在中美洲的印第安人中间,后来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呆在美洲。写的作品有《巨人们》、《他方游》、《土地上的陌生人》、《梦多和其他故事》、《巡逻及其他杂闻》、《荒漠》、《寻金者的日记》、《春季和其他季节》、《奥尼查》等。
短篇小说《梦多》的主人公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年,与《诉讼笔录》众的亚当一样,梦多在城市中自由自在地流浪。他无牵无挂,哪里都是他的家,他时时刻刻在所到的各处感受着、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梦多敏感、天真、善良、热情,熟悉城里的许多人,他喜欢与那些目光明亮、笑容可掬的人来往,遇上他们,梦多便会停下来,聊一些关于大海、蓝天和飞鸟方面的问题。他的朋友们也都与他建立了融洽、自然、朴实的关系,。他在街头病倒后,被收容警察送入救济院,但天性爱自由、自然、漫游的梦多当天就逃了出来。
从主题上,勒克莱齐奥善于描写那些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比如流浪者、小偷、逃犯、偷越国境的人,还有那些心灵纯洁但行为“怪僻”的少年人。透过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作者力图反映出人类心灵中与貌似合理的发达的现代文明相对立的向往自由、回归自然的本性。这些作品的批判色彩很浓。
从艺术手法上说,勒克莱齐奥有着不懈的追求与开拓,可以说是刻意求新求奇,而又不拘一格。观察入微、描写细腻是他的最大特色。他的早期作品结构略显松散,堆积杂乱,内容不连贯,比如行文中夹有剪报和电话簿页、物件列举,甚至排字游戏,明显有形式主义的性质。后来的作品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对物件细的、静的描写,使人想到新小说;人物不连贯、无意义的对话使人想起荒诞派戏剧;而许多跳跃性极大的比喻可说是象征主义式的。
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