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不来自马赛的《马赛曲》

(2007-12-10 11:01:54)
标签:

文学/原创

马赛曲

马赛

国歌

鲁热·德·利尔

革命歌曲

分类: 我的文章

并不来自马赛的《马赛曲》 马赛

              

 

并不来自马赛的《马赛曲》

                    

    我常常听到、见到、读到国内的一些新闻媒介在介绍马赛市时,提到《马赛曲》是马赛的光荣传统之一。其实这是一个错误,马赛曲并不来自法国最老的古城、南方的港口马赛,而是来自斯特拉斯堡——阿尔萨斯地区的名城、当今欧洲议会的所在地。

 

    法国大革命于1789年爆发,在接二连三的民众起义中,起义者经常一边高唱着革命歌曲,一边走上街头。这些歌的曲调,往往是早先的民间小调或大众舞曲,只是由群众或诗人填写了革命的新词。在游行中产生的这类歌谣为数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快行啦》和《卡玛纽拉舞曲》。《快行啦》的曲调十分通俗,极易上口,本来是贝古尔作曲,经众人填词后立即流行全国。它体现出人们对革命成果欢欣鼓舞、对革命前途深信不疑的乐观情绪,它唱道,“啊!快行啦,快行啦,快行啦,/贵族上吊架;/啊!快行啦,快行啦,快行啦,/吊死贵族,吊死他;/统统吊死后,/铲子往他们屁股上打。/啊!快行啦,快行啦,快行啦。”《卡玛纽拉舞曲》本来是讽刺国王路易十六夫妇的,歌中的“卡玛纽拉”本是一种短衫,雅各宾党人特别喜爱穿。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这首歌在雅各宾专制期间也唱得很火,而且歌词可以随意改动,以适合不同时期的斗争需要。

    大革命中最有名的歌曲要数《马赛曲》了。革命爆发后,先后经历了制宪议会和立法议会期间,到了1792年春,革命处在危机中,丧失了特权的贵族们推出国王来反对他们所鄙视的国民,并对外国政府的入侵干涉望眼欲穿,政治流亡者更是为虎作伥,帮助侵略者把矛头指向革命的祖国。民族主义的冲动和革命精神的高扬已经紧密相关,阶级冲突成为爱国主义的基础,“祖国在危急中”成为最强音。

    那一年的4月26日,一个叫鲁热·德·利尔的工兵军官在斯特拉斯堡推出了他作词(很有可能也是他自己作曲)的《莱茵军歌》。这首充满了民族主义和革命激情的战歌这样唱道:

   并不来自马赛的《马赛曲》 

《马赛曲》最早发表时的样子

 

 

     起来,祖国的儿郎,

     光荣的日子已来到!

     在我们的对面

     专制的血旗已高飘,专制的血旗已高飘。

     你可听见,在乡村,

     这些凶残的士兵在咆哮?

     甚至到你们的怀中

     夺杀你们的妻儿老小……

 

     拿起武器!公民们,编成战斗的队伍!

     前进!前进!让敌人的脏血把我们的田垄灌浇!

 

    (原文: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Contre nous de la tyrannie

        |: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

        Entendez vous dans les campagnes

        Mugir ces féroces soldats

        Ils viennent jusque dans vos bras,

        égorger vos fils, vos compagnes

        Aux armes citoyens! Formez vos bataillons!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鲁热·德·利尔(Rouget de Lisle)1760年5月10日出生于Lons-le-Saunier,他的名字叫克洛德·约瑟夫(Claude Joseph),鲁热·德·利尔是他的姓(所以,我们不能想有些中文报刊杂志所做的那样,把他简称为利尔,因为确实有不少报刊把他简称为鲁·德·利尔,就连《世界文学》也犯这样的知识性错误)。他是一个温和的共和派,在当时在斯特拉斯堡的军营中,喜爱赋词作曲。后来在恐怖时期他一度曾被监禁,重获自由后又写了《关于罗伯斯比尔密谋的赞歌》(1794)、《复仇歌》(1798)、《战斗歌》(1800),还为五十首法兰西歌谣和歌剧剧本谱曲。1836年6月26日,鲁热·德·利尔在巴黎郊区的Choisy-le-Roi去世。

      并不来自马赛的《马赛曲》

斯特拉斯堡

 

 

    《莱茵军歌》因其对神圣祖国的赞颂和对保卫祖国的召唤,因其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激昂动人的旋律,迅速地在法兰西的国土上传播。当年夏天,当来自马赛以及普罗旺斯地区的志愿兵一路高唱《莱茵军歌》,赶到首都巴黎来参加将于8月10日发动的人民起义时,无论是巴黎的人们,还是里昂、图尔等沿途城市的人们,都把这首来自莱茵河畔的战歌,当成了马赛人的战歌,并把它叫做《马赛曲》。

并不来自马赛的《马赛曲》

巴黎凯旋门上以《马赛曲》为主题的雕塑

 

    就这样,一首在斯特拉斯堡创作的莱茵人的战歌,在共和国的首都巴黎扬威,成了全体法兰西人爱国热情的最佳体现方式。1795年7月14日,在攻占巴士底狱纪念日的盛大庆典上,《马赛曲》响彻云霄,就在这一天,国民公会通过法令把《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尽管复辟王朝期间,它的国歌身份一度被仇视大革命的波旁末代王朝废除,但从第三共和国初期的1879年2月起,它重又成为法国国歌。

    中国人对《马赛曲》的曲调耳熟能详,无论在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上,在98年世界杯足球赛上,还是在中法首脑互访的仪式上,人们都能听到雄壮的《马赛曲》。不少中国人还说过,除了我们自己的《义勇军进行曲》之外,《马赛曲》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国歌了。当然,这样说还是带了一种爱国主义的情绪的。

    不过,我们对《马赛曲》的歌词还是比较陌生的。仅举一例,便大可说明问题。笔者最作为《世界文学》的编辑,曾校对过一篇由法国某著名律师写的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小说的译文,小说中有一段讲到了《马赛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小说的叙述者“我”年纪尚小,参加了儿童合唱团,在公共场所高唱爱国歌曲,以鼓舞人们的抗战斗志。作品中“我”叙述说,我们先唱《越过洛林》,再唱《我将去齐格飞防线晾内衣》,最后便是《马赛曲》。译文是这样介绍歌词的:“我是祖国的孩子,听得勇猛的战士们在咆哮,见到勇士们的血浇灌我们的农田。”

    译者显然不熟悉《马赛曲》的歌词。这里的“战士”决不是我方——法兰西军队——的士兵,而是敌方——侵略者——的士兵。正确的译法应为:“我是祖国的孩子,听到凶残的士兵们在咆哮,见到他们的脏血浇灌我们的田垄。”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以上歌词段落当然还不是真正《马赛曲》的原词,而是小说主人公记忆中“小说化”了的“变奏”。鲁热·德·利尔创作的《马赛曲》中相应的原词是这样的:

 

     起来,祖国的儿郎,

     ……

     你可听见,在乡村,

     这些凶残的士兵在咆哮?

     ……

     让敌人的脏血把我们的田垄灌浇!

 

    只有“让敌人的脏血把我们的田垄灌浇”,只有“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才是一首国歌中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