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奈瓦尔传》译者前言

(2007-11-18 16:23:07)
标签:

文学/原创

奈瓦尔

疯子诗人

法国文学

传记

分类: 前言后记

《奈瓦尔传》译者前言            《奈瓦尔传》译者前言

  《奈瓦尔传》法语原版                          《奈瓦尔传》中译本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一个疯子诗人的悲剧人生

  

 ——《奈瓦尔传》中译本前言

 

  余中先

 

    记得那是多年前,当我翻译完了奈瓦尔的一些诗歌和小说,准备推荐给出版社出版时,编辑约我写个前言,当时我就“奈瓦尔之死”写下了这样的话:

 

    1855年1月26日,巴黎人清晨起来,看到满地积雪,这一夜巴黎奇冷无比,气温低达摄氏零下8度。位于中央菜市场不远的老路灯街上,人们发现一家公寓中吊死了一个人,他不是别人,是当时文坛著名的疯子才子钱拉·德·奈瓦尔。到底是上吊自杀,还是被人《奈瓦尔传》译者前言勒死,当时没有定论,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旧是一个谜。说他自杀的人认为,奈瓦尔疯病多次发作,发疯时癫狂不已,苦不堪言,在清醒时,他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病的危险与痛苦,自杀不失为一种彻底的摆脱方法。认为他是被杀的人提出异议:死以前,奈瓦尔活动正常,他在受到《奥蕾莉娅》的校样后还认真作了修改,就在1月25日晚上,他还去法兰西剧院找朋友商量修改剧本之事,并在菜市场旁边的一家小饭馆吃晚餐。两种结论,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但谁又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法国文坛上的疑谜不少,但像奈瓦尔之死这样的大谜却实属罕见。

 

    前年(2004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翻译完了《奈瓦尔传》之后,这个谜对我来说已经完全揭开:我知道奈瓦尔是自杀的,吊死的。法国传记作家克洛德·皮舒瓦和米歇尔·布里,以详实的资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令人同情的钱拉·奈瓦尔形象,而且揭开了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扑朔迷离的死因。

    克洛德·皮舒瓦堪称法国传记作家中的学院派代表,对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有着颇为权威的研究,曾为以学术价值高而著称的“七星丛书”主编了波德莱尔和科莱特的作品集;米歇尔·布里也是一位富有学养的钱拉·奈瓦尔的研究专家。皮舒瓦和布里的传记写作,一向以学风严谨(分析精到,注重细节)、资料详实(引用得当,前后照应)而闻名于研究界,这一本厚厚的《奈瓦尔传》便是明证。本书无愧于钱拉·奈瓦尔为传主的传记作品中最有权威的一种。

    关于奈瓦尔的生平和创作情况,这本书都已经把该说的话说尽了,作为翻译者的我,似乎不应该再在这里饶舌了。

    不过,为了让读者了解更好地了解奈瓦尔的文学地位,还是应该简要地重复一下我在翻译过程中认识到的奈瓦尔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尤其是不太为中国的读者和研究界所了解的一些文学因素。

 

    奈瓦尔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小说和游记。他结集出版的诗有《小颂歌集》、《抒情诗与歌剧诗集》、《幻象集》、《幻象他集》(死后出版)、《杂诗集》(死后出版);小说有《奥克塔薇娅》、《法约尔侯爵》、《安婕丽嘉》、《西尔薇娅》、《潘多拉》(未完成)、《奥蕾莉娅》;散文集有《波西米亚小城堡》、《故事与笑话集》、《十月之夜》、《漫步与回忆》;游记有《旅行书简》、《东方之旅》、《罗蕾莱》等。他也和大仲马等人合作或单独写过剧本,如《傻瓜的王子》、《拉喇》、《皮基罗》、《莱奥·布尔卡》等,但均无多大成功。

    奈瓦尔的诗歌大都发表在诗人圈的刊物上,影响面并不大,即便是像《幻象集》那样的力作,也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重视,至于其他诗篇,简直就像湮埋在故纸堆中一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奈瓦尔诗作的超前性,到了20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诗人们对写于近一个世纪前的《幻象集》大加赞赏,甚至有些人还把它推崇为现代诗歌的典范。

    奈瓦尔是个内心世界十分丰富多彩的诗人,即使他的小说,也具有相当浓郁的诗意。《火的女儿》(1853年结集出版,《安婕丽嘉》、《奥克塔薇娅》等作品都收在这一集子中)和《奥蕾莉娅》一直被后人认定是他的小说代表作。在小说集《火的女儿》中,《西尔薇娅》特别值得提上一笔。这篇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的中篇,描写了一种半为梦幻半为回忆的情景。往事如烟,随风而去,唯有失望留在主人公心中。《西尔薇娅》的题材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而奈瓦尔艺术处理上的新颖之处,在于他放弃了他的同时代作家所惯用的直陈铺叙故事、以为宣泄情感的老套子,而以意识的活动为作品的框架结构,用回忆、梦幻、潜意识作为叙述方式,一一描述出体现巴黎现代社会之豪华、上流社会之装饰美的奥蕾丽,体现理想的高贵、雅致、古典美的阿德丽安娜,体现质朴、天真、野性美的西尔薇娅,以为对照。这样的叙述结构和方式,无疑包含了一些非常现代性的因素。

    在这里,我愿更多地强调一下《奥蕾莉娅》,因为在我看来,《奥蕾莉娅》这部小说与作者本人的疯病、与他后半生的命运似乎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一部未完成的《奥蕾莉娅》,几乎就是奈瓦尔后半辈子的文学创作史。

    《奈瓦尔传》译者前言不知是孤独的童年导致了性格的怪异,还是爱情的失败触发了情感的脆弱,从1841年起,奈瓦尔的疯病一再发作,不时地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而说到他的失恋,1834年他在巴黎万象剧院第一次见到女演员简妮·柯隆,对她一见钟情,此后一直陷入对她的狂恋中,给她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情书。后来简妮·柯隆与一个音乐家结婚,给了奈瓦尔很大的刺激。他打算以这一段热恋、失恋的故事为题材,动手创作《奥蕾莉娅》。谁曾想,他刚刚动笔写作,就疯病发作,进了精神病院。疯病时好时坏,《奥蕾莉娅》的写作也断断续续,好几次,写作几乎搁浅。尤其从1853年起,他的疯病频繁发作,最后,还是他的精神病大夫布朗什在关键时刻鼓励他,使他终于在死前基本(仅仅只是基本)写完了小说。

    《奥蕾莉娅》借助于某种类似日记或回忆录的自传性质的故事,描述了作者最隐秘的内心感受,尤其是他失恋后痛苦的心态以及疯癫期间的思想行为。小说原来的副题是《梦与生命》,它也确实写了梦与生命,《奈瓦尔传》译者前言确切地说,是写了“梦幻在现实生活中的流露”。奈瓦尔在这部特异的小说中惊世骇俗地提出:“梦是一种第二生命”(也可以译为“梦幻是第二种生活”)。他在小说一开头这样描写这种似睡眠、似回忆的东西:

 

    梦是一种第二生命。我不可能毫不颤抖地冲破这些把我们与不可视的世界分隔开来的象牙或兽角的门。睡眠的最初时分是死亡的形象;一种阴沉沉的麻木攫住我们的思想,我们不能够确定,在什么样的精确时刻,自我在另一种形式之下继续着存在的使命。那是一个渐渐亮起来的模糊的地下世界,居住于虚无缥缈之境的苍白的形象从黑暗和夜色中显露出来,严肃地板着脸纹丝不动。随后画面形成了,一道新的光亮闪耀着,戏弄着这些露现出来的奇形怪状:精灵的世界为我们洞开。

 

    读了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作品,人们实在很难把握其中的梦幻形象,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梦幻毕竟是个人精神生活中的东西,其个性特点十分突出;二是作者想通过某种类似原始宗教奥义的神秘气氛的渲染,寻求对生存之烦恼的解脱;三是作品描述出来的谵妄状态是作者独特的个人经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正常人所能细细体会的。

    不过,好在《奥蕾莉娅》中有关梦幻和疯狂状态的描写用的是一种极其清醒的笔调,把握着整部作品的是一种完美的、经典的语言,即使在反映极度的疯癫状态时也是如此,这就使得后人得以深深潜入到作者自我内心中,对他的潜意识进行细致剖析。不可否定的是,这样的写作也或多或少地预示了20世纪中许多的文学创举,如精神分析批评、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写作法。

    当然,《西尔薇娅》等另一些收集在《火的女儿》中的短篇,也多多少少含有这种把梦幻与现实混同一起、疯狂与清醒交织一体的叙述技巧。它们对后人的影响是无疑巨大的。

《奈瓦尔传》译者前言         《奈瓦尔传》译者前言

奈瓦尔的墓(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                  奈瓦尔

 

    在文学史上,奈瓦尔的诗歌、小说似乎可以归类于后期的浪漫主义,但他的许多艺术手法则超前地预告了象征主义、甚至超现实主义的诞生。奈瓦尔在浪漫主义小说中独树一帜的是,他把情调浪漫的故事引入到了梦幻、谵妄、回忆和神话传说的边缘。像《西尔薇娅》、《奥蕾莉娅》无论在当时也好,现在也好,恐怕难以称得上是本来意义上的小说,它们更是一些诗情洋溢的故事。它们的最最根本的特点,应该是对心灵所做的清晰而又精确的追忆,这心灵往往是一种向着勃发的忧愁、清丽的妩媚、迷茫的梦幻和可怖的疯狂彻底敞开的心灵。在文字形式上,它们集诗意与叙述于一身,似乎可称为诗小说或者散文诗。在叙事结构上,它们往往以真实与虚幻(或梦境,或谵妄)、现在与过去、回忆与思索的交替编织和对称安置为基础。当然,通篇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这些特点犹如一股营养的潜流,穿越了19世纪后期波德莱尔等人的诗歌,而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阿兰-傅尼埃(《大莫尔纳》)、布勒东(《娜佳》)等20世纪小说大家的作品中绽放出使世人大吃一惊的绚丽花朵。

 

    对奈瓦尔,我国国内介绍得并不多,除了笔者翻译的以《火的女儿》为名的奈瓦尔诗文集(收入他的主要诗歌集,以及短篇小说集《火的女儿》中的所有小说,外加《奥蕾莉娅》)外,就没有什么翻译和研究了。而在作家的故乡法国,人们只要读19世纪的文学史,就一定会发现,有专门的篇章为奈瓦尔而保留。在文学史家的眼中,奈瓦尔的地位虽赶不上世纪伟人雨果,也当是与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福楼拜、左拉、莫泊桑、马拉美等文学大师齐名的。法国人的《理想藏书》给他留下了位子:《奥蕾莉娅》被选入“神怪作品”最佳藏书的前10本;《火的女儿》被选入“法国爱情小说”最佳藏书的前25本;《幻象集》被选入“法国诗歌”最佳藏书的前10本;《东方之旅》也名列“游记”最佳藏书的前10本。《奈瓦尔传》译者前言

    为什么这样一位大作家,多年来却在我国得不到应有的介绍和重视呢?文学专家的趣味恐怕是一个原因,由于奈瓦尔不属于“现实主义阵营”,所以他难以像巴尔扎克、左拉、莫泊桑那样早早地受到中国出版界和读者的青睐。又因为他也不是“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总保持着吟唱失落的爱、叹息一去不复返的童贞的格调,所以他在雨果的光芒底下没了影子。甚至常常欺负他的大仲马在中国的命运也强过他千百倍。而且,奈瓦尔死得太早,其独具超前风格的作品只是淹没在了浪漫主义运动最后掀起的一丝浪花中。而受他影响的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文学家还要等上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半个多世纪,才能有他们的辉煌。

 

    即便是为了更多了解一下这位在法国文学史上有着如此特殊地位的,而在中国尚且陌生的“疯子诗人”,也应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奈瓦尔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