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恰似味觉之于文字

(2007-10-14 23:20:02)
标签:

文学/原创

书评

烹调与文学

巧克力

分类: 书评动态
 

    近读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的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朱景东译,接力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有些感受,以下即为书评文字。

 

 

恰似味觉之于文字

——读《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一种感受

 

 

    初读《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时候,我便认定这是一部烹调小说,或者叫菜谱小说、厨房小说,就像小说类型中已经有爱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犯罪小说、流浪汉小武侠小说等等那样。

    细读下来,便认识到,所谓的烹调小说只是个套路,作者只想把烹调融化在一个生活故事中,让读者通过厨艺情节把小说读下去。在《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中,这故事便是女主人公蒂塔的爱情为主线的家族爱情故事。烹调在其中只是起了药引子和作料的作用,说它是“药引子”,每一章节前头的菜谱不仅引出了一个菜肴的制作法,还因出了家族爱情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而“作料”,则是让厨房中的劳作(即制作菜肴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爱情故事展开的方式和内容。女人们在厨房中的唠唠叨叨、唧唧喳喳,本身就是一种最自然的叙述故事方式。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小说十二章,每一章节都以一道菜肴的菜谱为开始,构成一年的总框架,但是,实际上,这十二章倒并不一一与每年的十二个月相对应,却跟一个女人上家族爱情史、她个人的爱情生活史像对应,简直可以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就是蒂塔一生中最重要的十二个时刻的浓缩,而这十二个时刻,又分别以十二道菜的色、香、味串联起来。

    仔细读后,再仔细一想,小说中女主人公蒂塔以及家中的女性(妈妈艾莱娜、大姐罗莎乌拉、二姐赫特鲁迪丝,等等)的爱情生活中的关键时刻,不外乎成功爱情的甜美,或者失恋的痛苦、或者爱情破裂的悲哀。而在这一出出的爱情悲喜剧中,色、香、味俱全的菜肴都是这些爱情的见证。一月的圣诞节馅饼(洋葱挥发性的辣味)见证了佩德罗向蒂塔阴差阳错的求婚,二月的恰维拉糕饼(糖浆中的眼泪,甜中过多的咸)见证了罗莎乌拉的婚礼,三月的玫瑰花瓣鹌鹑(浓烈的玫瑰花香)见证了赫特鲁迪丝的私奔、四月的巴旦杏仁芝麻辣烧火鸡见证了蒂塔为外甥的哺乳、七月的牛尾汤见证了约翰医生与蒂塔的定情……最后,十二月的核桃酱辣椒(我疑心是核桃酱大椒:它的颜色则是墨西哥国旗的绿、白、红)见证了佩德罗和蒂塔的激情与死亡。

    当然,这里的所谓菜谱,不光是菜肴的配方和制作法,里面还有医学的处方,如第九章中治疗口臭的秘方,甚至还有做火柴头的配方(六月的那道“菜”)。但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其实都跟菜肴一样,作为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必要因素,是蒂塔以及家中其他女人爱情生活的物证。

    在小说中也好,在墨西哥人的实际生活中也好,制作这些食物的“菜谱”,作为最物质的生活的历史见证,一代接一代地保留了下来,甚至经历了熊熊的烈火之后而幸存下来。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说得很有概括性:“只要有人按照蒂塔的菜谱做饭,她就依然活着。”我们也可以说,只要有这些文字在,生活(包括爱情、吃、喝、日常起居)的色、香、味就始终存在。

    在这里,文字与视觉、嗅觉、味觉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缤纷的色彩、浓郁的香气、甜酸苦辣等百味都渗透在了字里行间。

    在《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中,甚至每个人也都是有独特气味的,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气味辨认出其本体来:请读小说中译本的第122页:女用人娜恰身上,充满了“面条汤味、辣汤烩玉米饼味、混合酒味、石臼里的调味汁味、面包夹甜奶酪味”。

    ……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一望可知出自女性的手笔,是不是只有女性才有才能,把色、香、味齐全的烹调与文字结合起来,一开始我不得而知。细想下来,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文学巨著的中国的《红楼梦》和法国的《追忆逝水年华》,就有对菜肴、烹调的精美描写,真的把色、香、味写全了,写活了,可见男作家也能写烹调小说。不过,男性作家似乎更着迷于端上来放在餐桌上的菜肴,而女性作家更注意厨桌上、炉子上的烹调过程。不知道别的女作家如何,反正,劳拉·埃斯基韦尔就是这样的。

    蒂塔的故事,使我联想起了文学史上另外一些把色、香、味写得活龙活现的小说。首先是“色”,视觉的例子实在太多,枚不胜举,按下暂不表。再说“香”,嗅觉的例子有德国聚斯金德的《香水》和法国人西蒙的《佛兰德公路》。《香水》中格雷诺耶“闻香识女人”,《佛兰德公路》中的西蒙“闻臭识骏马”(小说那一段写军马身上散发的酸臭味与战场上的硝烟味混杂在一起,使人永远满忘沙场的血腥)。又再说“味”,味觉的例子首推法国人普鲁斯特的《忆逝水年华》中的小玛德莱娜点心。煌煌数百万字的巨著,几大家族的众多生活场景,竟然是从主人公的舌头接触小玛德莱娜点心的一瞬间引发出来的:

    “当时,我被阴沉沉的这一天和忧郁无望的下一天搅得心烦意乱,便机械地舀了一勺我已经泡上了一块小玛德莱娜的茶,送到嘴里。但是,就在带着蛋糕屑的茶碰到我上腭的那一瞬间,我不禁浑身一激灵,注意到我身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东西经过。一种奇妙的快感侵入到我的心中,使我超然升华,但又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它立即给我带回了生活沧桑的冷漠,生活灾祸的无害,生活幻景的短暂,就如爱情所起的作用一样,以一种珍贵的本质充实了我:或者确切地说,这一本质并不寓于我的内心中,它就是我自己。我不再感到自己是那么的碌碌无为、卑贱渺小、平凡庸俗。这种强有力的快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感觉它是跟茶水和甜点的味道密切相连的。”

    有两位既爱好文学、又懂得烹调的法国人这样评论《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他以一种忧伤的感觉回顾起的生活艺术,是那样一个时代的生活艺术,那时,餐桌上的快感是世俗家庭生活的基础。人们的生存是由饭菜来定其情调的,饭菜的精致和饮食的挥霍,往往令今天的读者想入非非;精致与挥霍这两种表面看来很对立的质量,同时也是普鲁斯特文体的独特标志:形象的丰富充足,细节的极端精确。烹调是打开《追忆逝水年华》精心构建的智慧迷宫的钥匙之一。”

    同样的话,我认为似乎也可以用于劳拉·埃斯基韦尔,在此不妨套用一下:她以一种令人忧伤的感觉回顾起生活中的实用技艺,它是那样一个女性追求解放时代的烹调艺术,在蒂塔的家中,食物带来的快感是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幸福的爱情是她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爱情的幸福与不幸,是由烹调来作为物证的,烹调中的色、香、味,往往令人遐想联翩。烹调确实是我们解读《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精心构建的爱情迷宫的那把钥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