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对于当政者来说有着诸多的关联词:政绩、形象、口碑等等。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任何的噱头可言,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
近年来,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得很快,但建设的败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一显露。比如,横贯上海浦东的轨交6号线,其车厢不仅比德国进口的短而窄,而且车厢编组只有四节。由此,自运行以来,早晚高峰时段人满为患、拥护不堪。又因为车站建设时没有留下扩建的余地,为了让四节编组的线路正常运营,只好采取高峰时段限流措施;又如,纵向穿越上海的轨交8号线,不仅同样存在车厢编组少、客流拥挤的问题,还因为建造时离地面太近,使沿线的居民楼出现裂缝、倾斜和列车通过时较大的震感和噪音等问题。再说,市民盼望已久的上海到崇明的越江地铁,前不久传出市区段与崇明段,采用了不同制式的铁轨,不同的铁轨意味着要用不同的车厢,这就决定着将来从上海市区到崇明的地铁要分二段走,市区是一段,崇明是一段,要上下换乘。给出门和出游的市民平添了无谓的不便,真是美中不足的憾事!至于轨交车站进出通道拥堵、相向人流对冲、换乘车站相距太远等问题,都只能算是芝麻小事了。
我们不知道一向做事谨行的上海建交部门,为何会在轨交的建设方面留下这些败笔,有些甚至是低级的错误。例如轨交6号线开建前,应该对客流有一个基本的估算。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拉开城市建设的帷幕后,大批的居民动迁至浦东,浦东云集着上海将近一半的居民。6号线的建设,应该对大致的客流有一个估算,但偏偏却在这方面出现了大的失误;上海的地表层属于那种类型,这应该不是一个难题吧,可8号线的建设,让沿途诸多居民楼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居民上访。至于上海至崇明的隧道地铁,分成二段走,是节约成本(崇明段人流少),还是隧道施工的条件所限,我们不得而知。但众所周知,任何公共设施,其首要的功能应该是便民。如果公共设施达不到便民,或者便民的程度不够,那么该投资的社会效应,就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问责制度还很不完善,用纳税人的钱建设的公共设施,出现上述问题,自然不会有人能够去深究其责。况且,有关部门也会用诸如:大规模赶速度的城市建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模着石头过河,出现偏差是情理之中的等等。面对这些托词,似乎你“过分”地追究,反倒显得不近情理。但投资几千亿的项目,到头来不能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反给老百姓带来了烦恼,实在不是“考虑不周”、“经验不足”几个字所能搪塞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