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灯火中的天安门城楼透着一股暖意》
春节里,看电视中海派清口——周立波的演出,其中有一节说的是天安门的段子:有一年,周立波的父母带他到北京玩,看到心中一直视为神圣之地的天安门,他脱口而出说:天安门怎么不放光芒了?他的母亲一听这话,吓得立即向他的头上敲“麻粟子”。不想这一敲,倒真让他看见天安门放光芒了:因为头敲得眼冒金星。便连连说:我看到了、我看到天安门放光芒了!
周立波的诙谐段子,让人看得在笑声中有了某种苦涩。我们这代人,从小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上小学的时候,看得最多的是中央新闻纪录厂摄制的纪录片,每部影片的开头,都是一座光芒万丈的天安门城楼。与此同时,还有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的儿歌,在七十年代红极一时。可想而知,儿时的我们对天安门的敬仰与向往。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北京后才看清,天安门是故宫的一个楼台,是过去皇宫的一部分。只不过1949年10月毛泽东在此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后,新中国历次大型政治集会和活动在此举行,让它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但历史的变迁褪去了罩在它头上的光环,从圣物一下子变成了世俗之物,只要付10元钱便可上去一游,成了公众游览的场所。可我和几个同龄人没有去,倒不是在乎10元钱,而是天安门从圣物沦为盈利场所的巨大落差,让我们心理上一下子难以接收。后来,我又多次到过北京天安门,每一次除了感觉城楼的庄严与巍峨外,便会想到文革,便会想到历史的变幻,让人感触良多。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广场的灯火)

(灯火辉煌的国家大剧院)
去年春天,我又一次到北京。夜晚,和几位同事一起逛长安街,到天安门城楼一看:呀!天安门真得放光芒了(见文首图)。只见在乳白灯光的装点下,城楼一改庄严的格调,晶莹如玉雕,透着清丽的光芒;温暖如春阳,散着淡淡的红晕。熠熠闪光的整座城楼,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我想,这应该是天安门城楼在当今最恰当的形象:清丽中不失高贵,温润中透着亲和。说它是圣物,膨化了它的价值,是疯狂年代的膜拜;说它是文物,又低估了它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缺少了对它的尊敬和礼遇。它应该就是一位默默无言静看风云、淡定从容穿越岁月的历史老人,让人从心里感觉亲切、陡生敬意。据悉,故宫博物馆已经取消了游客上天安门城楼游览的项目,对它实行了严格的保护。历史就是这样的奇特,它能把一座建筑幻化成一件圣物,又能把它贬为世俗之物,但大浪淘尽后,喧嚣远去,尘埃落定,一切都又回归到了事物的本原。我欣赏着天安门城楼的暖人景色,感慨着历史的进程,回头打量在灯火照耀下的长安街,顿感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悦目:肃穆的英雄纪念碑,在耀眼的白炽灯光下反射着富有诗意的柔光,超然而圣洁;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在灯火中比白天更为广阔壮丽,显得博大而深沉;远外新落成的首都大剧院,浸在一片明黄的灯海里,明媚如画、温暖如春。时代,
终于将它美好安宁的画面定格了下来……

(长安街上的通明灯火)
如今,时间又过去了一年,春天又悄然地绽放在窗外的柳梢头。我不由地想,天安门城楼又将默默地陪伴着我们,
经历这一年万紫千红带来的美好,风雨雷电带来的艰辛……

(大剧院门前的火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