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隐逸的理想生活(二)

标签:
苏州虎丘寒山寺平江路山塘街 |
分类: 驴行天下-沪苏皖 |
►虎丘
对于虎丘之名,自小便知悉,相较于一直以来对于园林的拒绝,虎丘倒是更符合我对苏州的向往。难得的冬日暖阳,踏寻虎丘,远远就能看见圆润的古塔耸立山巅。说是吴中第一名山,海拔其实不过几十米,却撑起了整个苏州的山光水影。
穿过黄色山墙间幽幽的山塘河,便踏入虎丘。
断梁殿是虎丘二山门,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所谓断梁其实并非真的“断”,而是脊椽由左右两段接合而成,当然这些都是后来脑补的,因为我当时只被这个巨大的匾额吸引住了。
相比于主游道的人山人海,依山而建的拥翠山庄倒是守得一方清净,行草大字镌刻在白墙上,自是苍劲中的洒脱。
中国大多都是“深山藏古寺”,而虎丘却是“山藏古寺中”,把尘世的繁华和喧嚣都锁在门外。
山路尽头得见千人石,与二仙亭共同构成了虎丘塔下的精神世界。诗意的山水,必然是溪流环翠,石幢倚天,游人如织。
剑池则是虎丘的传奇所在。天然形成的崖壁沟壑间,聚得一潭清流。很难想象这样的景致生长在这样平淡无奇的小山之上,而剑池更是被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开口之处。当然传说只是用来传的,这里却实实在在贡献了三处浑厚遒劲的书法大家之作: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的“虎丘剑池”,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的“风壑云泉”,以及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剑池”。
压轴登场的云岩寺塔,为中国第一斜塔。其实单看虎丘塔,并不显得精巧繁复,仿木斗拱亦显得非常平实,能成为第一批的全国文保单位,大抵还是因它斜而不倒的姿态弥足珍贵。
就像雷峰塔之于杭州一样,虎丘塔也见证了姑苏城千百年的沧桑历史。
附庸风雅的皇上总是不吝墨宝,尤以康熙、乾隆为甚,所以游园见御碑,其实也愈发寻常。
夕阳独照,映得一番黄昏之意,出落游园喧闹的一面,历史的角落平静如昨。
►寒山寺与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许当年那个落魄的张继不会知道,他的一首羁旅诗拯救了一个很普通的景区,尽管当时他是家国之忧、离愁别绪,但是今天的寒山寺与枫桥却是财源广进。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距今已逾千年,但是寺庙的历史感整体偏弱,应该多为清代重建,再加上今人的一些修复,所以看起来就像新建的一样。
尽管如此,寺庙的香火生意依旧不错。
黄色的墙体大抵是江南寺院的基础色系,树影婆娑配以禅意佛语。佛语虽好,但是百度翻译的英文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大概也没有想让外国友人明白的意思。
远望藏经楼屋顶,得见踩着祥云的师徒四人,连同白龙马,算是比较稀奇的题材。
寺院中心是五重塔,这种隋唐时期兴盛的建筑结构,在国内保存至今的已经绝迹,却在岛国得以留续。所以此处的普明宝塔,也只是10多年前的重建之作。
跨过江村桥,便进入了枫桥景区。
张继诗中所写的“江枫渔火对愁眠”正是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只是这两座桥都不是张继当年夜泊所见之桥,而是分别重建于清康熙和同治年间。
当然两座桥是撑不起一个景区的,所以捆绑上大运河,再加一座新修的枫桥古镇,就堂而皇之的圈地成功,与寒山寺并列成为两座景区。
枫桥其实和江村桥长得很像,跨于上塘河,紧挨着铁铃关。
铁铃关倒是比枫桥更有故事,这里不仅是明代抗倭斗争的重要遗迹,1949年解放军也是在这里击溃守敌后,得以进入苏州城的。
穿过枫桥古镇,便是京杭大运河。这个历史书上念叨了无数次的运河,其实并不宽阔,但是繁忙的船运却远胜其他大江大河。所以,当这种串联了几十艘的货船从旁边经过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叹为观止,那是一种一眼都望不到尽头的漫长。
►山塘街
所谓“七里山塘到虎丘”,我们却是反其道而至。在曹雪芹笔下,山塘街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如今看来这里依旧热闹非凡,映入眼帘的除了鳞次栉比的商铺,就是喧闹鼎沸的人群。
猫空似乎是江南文艺的标配,古街、古镇贩卖的时光刚刚好。
白居易曾在《武丘寺路》中写道:“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从唐至今,山塘就开始了“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格局。
当然苏州的好风光肯定不是山塘街,这种摩肩接踵的街市很难让人真正的走进,唯有朱栏层楼与夜夜笙歌。
而水乡的温婉,大抵只有无人惦记的角落,还能瞥见黄昏前的静谧。
►平江路
关于苏州古城的气质,其实只有平江路最对味。漫长的平江路彰显的不是华丽与壮观,而是一种秀气,就像说着吴侬软语的姑娘,气质决定了水乡的雅致。
所谓“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当你踏着石板路,走过石凳石桌点缀的绿荫,乌篷船已经悠悠的划过了宁静而狭窄的河道,而转角之间,便是苏州人最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这里总是有一种不喑世事的安宁。
作为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平江路依旧保持了旧时的风貌,抬头间甚至看不到高楼钢筋。依河而建的街道,满是老式民宅,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清淡分明。斑驳的外墙,却如丹青淡剥,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恰如江南匠人的心思玲珑。
还好有平江路,更衬得山塘街过度商业的肤浅。其实平江路老宅已不乏商业的改造,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高墙深院中,只有从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
至于当代人那些有趣的小心思,还需要走街串巷的去发现,然后恍然大悟。
前一篇:苏州:隐逸的理想生活(一)
后一篇:苏州:隐逸的理想生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