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隐逸的理想生活(一)

标签:
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 |
分类: 驴行天下-沪苏皖 |
所谓江南温柔富贵乡,唯苏杭为首,就像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苏杭之名,苏州在前,杭州在后。但在我眼里,杭州之美,起之西湖,围合诸峰,更盛于山水之势,而苏州虽盛名之下,却止于园林。说到底,园林这样的审美,还是需要一定的积累,不像自然山水,有种发自内心的浪漫诗意。
所以我一直对于苏州是拒绝的,毕竟古典园林这种东西,就和从小到大逛过的各种公园类似,无出其右,都是些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的组合。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会愈发的感受到一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外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理想的风骨,有些飘逸,但更多是一种情怀。
拙政园算是苏州首屈一指的园林,不仅规模最大,而且以水见长,即便是冬日淅淅沥沥的阴雨之下,依旧算得上游人如织。拙政园之名,取自“逍遥自得,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就像千百年来文人避世而清高的无奈一样,造园者以为就算不能治国平天下,至少也可独善其身。
初见的拙政园开阔疏朗,山池相间,位于园林之东,偶有憩亭点缀其间,但大部回归松林草坪与竹坞曲水。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只是天色不佳,水波荡漾,难有倒影的加持。即使覆盖着冬去春来的新绿,也难掩满园的瑟瑟。
曲桥连接着远香堂与香洲,作为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居于池水之上。可惜不是夏日,难见荷风扑面的清幽,只有舫式的楼舱镌刻着凝固的水乡之意。
而散落园区的各种巧思,需要一些漫步的闲适,才能领悟诸如借景、对景的造园手法。
西园虽为“补园”,却以曲廊为巧,水面迂回,凌波而过,亦算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巅峰。
穿过那些依山傍水的亭阁与起伏曲折的石桥,其实早已不知道身处何地,拙政园曲径通幽的意境,无限的放大了园林的广度。
► 狮子林
狮子林与拙政园仅相距一条街,游人之盛亦然。这座以假山见长的园林颇为另类,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不见“园”、“庄”等常用字眼,反而以“林”结尾,足见其假山之众,如同山林一般。狮子林分为祠堂、住宅与庭院三部分。入口即为宗祠所在,有硬山厅堂两进。
穿过假花装点的过道,得见燕誉堂,此为住宅区的主体。厅堂虽华贵,却算不得特别,依然难脱传统中式家居的阴冷。倒是梁上三位神仙与一位小童的精雕细琢,延续着传统的精致,寓意着祈福。
主厅外庭院则更显巧思,穿廊而过的惊喜在于那些不经意的偶遇,可以是石峰交错的留白,也可以是漏窗雕刻的意蕴,所谓文人园林的小心思,自然不缺琴棋书画。
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也奠定了狮子林寺庙园林的风格,究其得名来由,固然有假山怪石状若狮子的表象,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为了纪念天如禅师佛徒衣钵和师承关系,而取自佛经狮子座之意。
穿过卧云室,便进入了假山王国的核心区域。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曲折与复杂的实例,狮子林置石可谓洞壑奇绝,宛若迷宫一般,如果老老实实沿着既定游道而走,不一会儿就失去了判断力,迷失在这片山石之中。
好在缀山不高,可以攀缘而上寻得出路,所以这里也成为小朋友的最爱,闹腾得犹如儿童乐园。
狮子林的石舫有别于拙政园的香洲,如果说香洲是意会下的形似,那么石舫则已经与舟楫没有太大区别,倒是舫中的彩色玻璃,勾勒出西洋的韵味。
► 沧浪亭
私下一直以为沧浪亭为四大名亭之首,不想竟是记忆偏差,甚至未入名席。只是问名而来的偏爱,大抵在于沧浪之声,充斥豪迈之气,拾予园林,多少不落凡俗。
沧浪之亭大隐于世,隔水相望,对园而居。
初入,一方之地并不开阔,假山横亘而起,占据了大片视野。石亭在上,飞檐古雅,只是不想竟是沧浪本尊,略有失望。也许想象中的沧浪亭,只应立于水波不兴,傲然不羁,自由飘逸,而不是这样独立野山之上,难见池水波澜。
其实现在回想沧浪亭,那种意境之美其实并不在园中,而是需要走出苑囿,站在街道上。临水而望,复廊蜿蜒,古亭半掩,羁水沧浪之名便有出处。
至于沧浪亭之外,其实还有大片建筑,诸如明道堂、看山楼、翠玲珑等,掩映古树间,簇立竹林上,自是一派清幽的院落。
► 网师园
这座藏于老城深处的园林,算得上苏州小园的极致。网师之名有些深癖,却合“渔隐”之意,相忘于江湖,终须退隐而居。
园中主要景观位于宅第之西,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错落映衬。一切显得刚刚好,既不局促,亦不空旷,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白墙灰瓦间倒影出两个境地,可惜寒风激起微澜,虚实之间多了些抽象的涟漪。
大抵是宅园合一的园林,所以网师园在追求极简与留白的同时,更重于生活情趣的打磨,所谓“竹外一枝轩”、“月到风来亭”“小山丛桂轩”,名字本身便取自诗词歌赋。
至于门廊透窗间的心思,只需要点缀花木峰石,园林典雅的精致,便在不经意间生成。
而如果脑洞大开,用现代人的思维看待,其实更加妙趣横生,所以请自寻亮点。
前一篇:一曲江南意,寒日游园会
后一篇:苏州:隐逸的理想生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