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读邹姐博文,得“向善”一词。
《三字经》开篇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由此我又想起在S省当小学教员时的一段小故事。
二年级有一个姓Z的男生,很聪明,但淘气得出奇。他家离校近,每天很早到校,趁没有人在教室胡乱折腾。班主任是他家邻居,而他爸爸又是县里派到本乡的教育助理。班主任总宠着他,任其胡作非为。有一次Z竟然往同学书包里撒尿。这回班主任不能不管了,但他说什么也不认帐。班主任气得哭了,到我那里告状。
Z的爸爸与我关系也挺好。他待人很热情。他们虽是工薪家庭,但因孩子多(大约有3—4个孩子)生活并不比镇里农民富裕许多。他平时忙于外边的工作,顾不上对孩子教育。Z在学校的表现,他是知道的,动辄臭揍一通。
我开始对Z注意,想逮他个“现行”,好好地教育教育。
有一天早晨我悄悄走进他的教室,见他蹲在火炉子旁边扒拉煤灰,心想他又在弄什么鬼把戏,走近一看,见他在从中拣取未燃尽的“燎炭”(煤核)。
我上前向他伸出拇指,说:“好!你把拣的燎炭保存在教室后边,每个星期我给你称一次,看你能拣多少?”“它比煤砖好烧。”他说。
我们每天下午放学时,全校同学都要在院子里集合,按住地分片排成13个一路纵队,学部队点名的形式,值日老师作全天的讲评,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这一天我表扬了Z。
一周下来,Z在教室后边储存的燎炭有了一堆,我给他称过,并作了记录。
第二周,他的成绩几乎增加了一倍。有人说,他把其他班的煤灰也拣过了。
我们正式号召全校向Z学习:各班在倒煤灰前都把燎炭拣净。
Z变了。同学们同意发展他参加了“红小兵”。
看来,每个淘气的孩子都有自动(潜在)向善的一面,何况一般孩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