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记忆】我的大西菜行(4)

标签:
沈阳山东庙大庆剧场王心刚皮影戏 |
分类: 散文 |

4.
1948年11月2日,中共军队占领沈阳。
1957年前后,新政权对大西菜行菜市场的国营化,开始了。首先是进行公私合营,对私营业主一步步进行改造。
1958年,公私合营商店过度为国营商店,由“南市第一商店”、“干鲜菜商店”、“食肉店南市门市部”3家合为1家,易名为“大西副食品商店”,至此,传统意义上的大西菜行,彻底消失了。
与此同时,中共在这里进行了另外四项国有化的举措:建立了国营南一百货商店、国营南一饭店、国营南一理发店和国营南一日杂店。
这样,国营五大商服企业,成为大西菜行一带的五大家族。
从此,在中国大陆,恶劣的服务态度,成为中国大陆服务性行业从未出现过的问题,至今难以彻底解决。
小时候,我经常去的还不是副食店,而是百货店,因为我觉得百货店更有看头。清晰地记得,那时的南一百货店里总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不大的空间里,柜台呈双圆心长方形框架布局,依次陈列着各类百货商品。还记得,这个百货店的屋顶有些矮,所以一到夏天来到这里,总觉得很是憋闷——但是到了冬天,我和伙伴儿们都喜欢来这里,因为暖和。
在这一阶段,那个有免费小人书的理发店,已经不再吸引我了,因为我已经不屑于看那种缺页秃角的小人书了。我再理发,就去菜行南边那里的一家了,原因很简单,便宜,而且人还少。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开始变得喜欢独处和独行了。
但这个变化使我遭遇了一次尴尬。就是在这家价格便宜的理发店,我在一次理发后交钱的时候,师傅说,还差5分。涨价了,理发不是一毛,而是一毛五了。
但我兜里只有一毛钱。我摸着已经剃完的头,满脸通红。
师傅笑了,说,算了,下次别忘了,啊?
我连连点头。
出了门,我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没有走那条通往热闹半街儿的西北斜向的小胡同,而是继续向南走去。那里,有一家制作红蓝铅笔的工厂,红砖楼,窗子朝东,我趴着窗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生产线上那滚滚而来的、整整齐齐排列着的红蓝铅笔……
但我再也没有去那家理发店,不是差那5分钱,是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挺屈辱的,觉得那家店有些不对劲儿。这样再理发,就去南边,就是大西菜市场附近的一家了。这一家理发店的店主非常健谈,我记得最清晰的是,他一边给我剃头,一边和一位熟客谈论他亲戚家的一个小子在越南的经历:“那老美的武器真是先进,那炸弹炸开后,又蹦出不老少小炸弹!还有那汽车轮胎,中了弹照样跑,原来里带都是一个一个的球,哈哈……”
这已经是1967年的事了。
其实,在我所住的热闹路半街儿上,紧挨着文化里的热爱里,就有一家理发店,很小的时候,母亲都是带我上那里剪头的。去大西菜行剪头,母亲也明白,我就是为了趁剪头的功夫,出去疯疯,闹闹,玩玩。因为我喜欢大西菜行那种氛围,喜欢它的人声鼎沸,喜欢它那建于民国时期的青砖平房,喜欢那里的饭店、小吃铺,喜欢那里一排排的手推车(那时叫带车子)和手推车里的青菜,更喜欢日杂商店里那成串的钢鞭……
我最怀念的,还是那座即使是老沈阳人,也不大知道的——大庆剧场。
这座坐南朝北的一个小剧场,坐落在山东庙小学附近。
说到山东庙小学,沈阳人都知道的,这所小学的前身,就是山东会所,也叫山东庙,也叫天后宫。因为这个会所是山东人修建的,这些人又多来自海边城乡,所以供了妈祖。在沈阳,一直有一种说法,山东庙是马连良来沈阳演出时捐的,我理解,应该是他出款子重修吧?当然,目前还没有相关资料证明这个说法。
六十年代初期,沈阳广泛地流传着山东庙小学闹鬼的故事,说得活灵活现,最骇人的情节是,几个学生早上进教室,发现老师的讲桌上,摆放着一双死人穿的那种绣花鞋!
1962年冬天,我和哥哥在大庆剧场看了电影《红色娘子军》,不久,又在这里看了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一点也不暖和的剧场里,一排排简陋的长条凳,就是观众的坐席,英俊的王心刚,演绎着他的理想;泼辣的祝希娟,演绎着处死她当娘子军前,史实上就已经死去了的南霸天……
在当时的沈阳,有这样一种说法,王心刚就是沈阳人,他家最早就在大西菜行的三角地!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演出时,场内掌声阵阵,伟大而淳朴的民间艺人,严谨认真的演绎作风,精湛而幽默的演绎技能,令我们大开眼界。当孙悟空的眼珠子滴溜溜地乱转时,掌声达到高潮……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观看皮影戏。
山东庙和大庆剧场的存在,深化了大西菜行区域的文化底蕴,使其民俗文化的构成更加丰富和绚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仅存的山东庙后大殿和东西配殿拆除了。
建于道光年间、气势雄浑的山东庙,和后来的大西菜行一样,永远走进了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