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长篇小说《胎记》(63)
(2008-06-28 15:12: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说 | 
5.
“干妈,干妈!我哥哪?”翟小宁进了院子就大呼小叫。
邵氏从屋里走出来,皱着眉头说:“我听见了,别喊了!”
翟小宁跑过去继续喊:“我哥哪?又上医院了?”
“去书店了,一会就回来——你穿的是什么呀,流里流气的?”
“干妈,这是出口转内销的,啥流里流气的?”她拽着邵氏的胳膊往屋里走。
翟小宁穿了一件绿、白、红格相间的呢子短大衣,挺漂亮的。但邵氏必须这么说,不然,她会越穿越出格。
进了屋,翟小宁直奔自己以前住的小间壁里,嗵的一声躺下去,双手交叠将头放在手上,闭上眼睛哼起小曲。
邵氏皱皱眉,她想说,大姑娘躺着要侧身,但想了想,又咽回去了。随手脱下她脚上的一只鞋,又拿过鞋刷子,坐在炕边刷起来。
“干妈,告诉您个特大喜讯,我又调转工作了——博物馆!好不好?啊?好不好?”
“以后你别拿你工作的事给我添堵,你就是上花果山、水帘洞我也不管,我也不问。”
翟小宁咯咯地笑起来。她知道,等你不说了,干妈就会主动问你了。
“谁告诉你的?”
“欧阳姐,我听她在电话里都要哭了……”
“哦……”
“干妈,欧阳姐和我一样,也不会做饭,哈哈哈哈……”
邵氏把刷好的鞋套在翟小宁的脚上,又脱下另一只,说:“欧阳不会做,可人家想学,你哪,借由子偷懒!”
“错误!干妈,我和欧阳姐说好了,以后要一起学习做饭、做被子、做棉袄……”
这回轮到邵氏哈哈大笑了。
“您笑啥呀?”
“哈哈,你做棉袄?”
“干妈,您严肃点!欧阳姐说,我们要给您亲手做一套棉袄、棉裤,尽做晚辈的一片心意……”
邵氏不再笑,她被这句话感动了。她一边把擦好的鞋套在翟小宁的脚上一边说:“唉,这么好的姑娘,怎么非得……”
正在这时院门响了,翟小宁整个从炕上弹了起来,一阵风似的跑出屋去。
童小非手里拿着一本书,看见翟小宁皱了皱眉。翟小宁跑过来,抱着童小非的肩头,看他的脖子,问了许多很现实的问题:“还疼不疼?”、“缝几针”、“多长口子”、“能坐疤不?”等等。童小非敷衍着,问:“你是不是又从班上跑出来的?你总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呢?”
翟小宁根本不听他这句说过一千次的话,扭过头冲站在门口的邵氏说:“干妈,我带我哥出去散散心,晚上不回来吃饭了。”
说完,没等邵氏回话,她抓着童小非的胳膊就出了院子门。
俩人走了有20分钟的工夫,三姐妹就到了。金英子是第一次到童小非家,所以显得有些兴奋不安,她向邵氏鞠躬后,说:“本该早就来看望您老,没想到还是应为小非才来,实在对不住您老了……”
邵氏拉着金英子的手,对欧阳冬说:“欧阳啊,怪不得小非总是说还有一个好妹妹,真是个——哎,你……这……欧阳,小周,我怎么看英子这么眼熟啊?”
欧阳冬和周健都笑了,金英子也明白了,低下头不知说什么好。
“邵姨,听小非说宁宁带您去看的《卖花姑娘》吧?你想想英子像谁?”周健说。
“啊——你看我这记性,对了对了,姑娘你这是怎么长的呢?备不住和那个演员是没出五服的亲戚呢……”
这句话太有想象力了,大家都笑了。金英子连连摇头,低声说:“不会的,不会的……”
说着话,金英子从书包里拿出两瓶泡着人参的酒,说:“这是我叔叔从延边带过来的,请您老收下……”
邵氏推让了几下,见欧阳冬在使眼色,便不再推让,说了许多感激的话后就收下了。
招待三个丫头坐下后,邵氏说:“真巧,小非和宁宁刚出去不多工夫,得很晚才回来……”
邵氏有点上火了,家里啥吃的也没有,这可怎么办?
周健说:“邵姨,我们刚才看见您儿子和宁宁了,没惊动他们,让他们乐乐去。今天英子和欧阳是特意来看您老的——我是陪同。她们俩脸俊嘴笨,我呢,脸丑嘴巧,她俩说不好的话,我就替她俩说。”
“小周可不丑——以后不许这么说!”
金英子说:“我父亲和母亲让我转达他们对您和姨父的一片谢意,他们说,是两位老人培育出小童这样的孩子……”
邵氏连忙说:“哎哟哟,多大个事啊!女孩子遭人欺负,男孩子当然要站出来——欧阳,你也要谢我?”
“我……我父亲和母亲说:老人一定要为儿子担心的,让我转达他们对您老的问候……”
“好好,回去也代我向他们问个好——还有英子,别忘了代我问个好——丫头们,你们来我真高兴,可你们倒是先跟小非打个招呼啊……”
周健说:“邵姨,我们今天还有一个任务呢。”
“任务?”
“英子、欧阳——当然也算我一个,要跟您学手艺。”
“手艺?”
“啊,听您儿子讲,您老蒸得发糕比馒头都好吃,这我们得学呀,您想啊,一个月才2斤白面,够吃几回馒头的,学会了蒸发糕,不久等于吃到比馒头还好的面食了吗?”
“这个,今个儿你们姐几个可学不成了,得从发面学起,可现在就是发上面,晚上也发不起来呀——姨给你们买点现成的吧,啊?”邵氏心里热辣辣的,蒸发糕有什么学的,孩子们是怕我破费……
“那……”周健转起了眼珠子,“我们就学蒸高粱米干饭!”
邵氏笑了,她特别喜欢这个风风火火的丫头,瞧那身板儿,能干活,将来还能生大胖小子……
“姨也不张罗什么,给你们姐三儿买点烧饼,鸡蛋汤;再给你们炒点小菜,行不行?”
“周健,听姨的——姨,您老做菜吧,我去买——周健,你和英子择菜、洗菜。”说完,她站起身就出去了。
邵氏急了,站起身要去追,“欧阳,欧阳!怎么能……”
周健拽住她的胳膊,说:“姨,跟我们说说话呗,您老就跟欧阳话多,以后不有的是时间说呀……”
邵氏又笑了,想了想,说:“行啊,你们先到园子里摘点菜吧……”
姐俩乐坏了,园子里竟然有秋韭菜、秋豆角和小白菜!俩人很快露出了孩子的天性,在院子里又是笑又是唱——这也太好玩了!
一会工夫,欧阳冬回来了,手里拎着一包烧饼和一个小铝锅。
“姨,我得赶紧把锅给人送回去……”
邵氏连忙倒出锅来,犹豫着怎样问“多少钱”,但就是不好张口,急得脸上很不自然,吞吞吐吐地说:欧阳啊,这……这……”。
欧阳冬看出了邵氏的心思,笑着说:“姨,您老要是这几毛钱也跟我算,那我吃您老那些葱花饼的钱就一块算了吧……”
“好好,姨不算了——哟——”她拉过欧阳冬的手,用毛巾给欧阳冬擦手上的油渍和汤渍,仔细地、小心地擦,“姑娘长这么一双手,瞧着就金贵,可你说小非,啊,也长了这么一双手——你们俩这手放在一块儿……”邵氏咯咯地笑了,“倒真是……”
“姨,小非什么活也没耽误干哪……”
“那倒是——快给送回去吧。是东头那个红云小吃部吧,从来不外借家什的……”
“那得看谁借。”周健抱着装着豆角的盆走进来,用臂肘捅了一下正在往外走的欧阳冬。
等欧阳冬再回来的时候,邵氏正和她的姐妹坐在外屋地择豆角。周健说:“快点、快点——就等你了。”
“等我什么?又和我攀活儿?”
“什么攀活儿?姨要讲小非小时候的事了……”
邵氏是在等欧阳冬,这是有意的,她要让这个公主一样的姑娘知道,我们这样人家是怎样过日子的,小非打小是怎么长到今天这么大的……等等。
当讲到童小非3岁上的时候,童父回来了。
见过后,童父对周健和金英子说:“多坐坐,姨父把你们姐俩儿的车弄一弄,晚上小非送小欧阳,我送你们姐俩……”不待姐俩儿说几句客气话,童父便走进屋里,拿出家什。金英子便走过去又是一阵鞠躬、致谢。童父慈爱地看着金英子,说:“谢姨父,以后就别再这么客气,啊?”
金英子又是鞠躬,童父说:“我不敢说话了,哈哈!”
大家又笑起来。
“……动不动就来病,动不动就来病。那是56年的秋天吧,对,就这个时候,得了肺炎。坐在磨电车上哭着哭着就没有动静了。我打开一看,嘴唇都青了,嘴角上都是白沫子——那是抽的……同车的人吓得都闪到一边了。到了医院,就是中华路那个结核病院。一个女大夫给看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女大夫,笑眯眯的,一脸的慈善。她劝我不要哭,有救的。接着,她就给小非打了一针强心剂。
半天,小非还是硬沟沟的……我又哭起来。女大夫把小非抱在怀里,用大拇指在小非的人中上掐了几下……”
姐三儿手里的豆角都要捏扁了,看着邵氏。
“就见小非的眉毛动了动,接着,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
姐三儿都长出了一口气,那样子象在听说书。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大夫是个日本人。光复那年没回去,就留在咱中国了,日本人里,也有好的——对了,欧阳,她以前就住在你们家那群楼里……自打这次大病后,小非就再没闹过病,身体越来越好。你们别瞧他看着像个螳螂,身上一点不缺肉——偷着壮……”
周健看一眼目不转睛地盯着邵氏的欧阳冬(此刻那两只眼睛显得更大),撇撇嘴,那意思是,跟你一样,你是偷着胖!
“小非的干净不是随我们,打小就这样。倚着被子坐在炕上,眼前不能有一点东西,不管你是扫炕笤帚,还是给他玩的东西,一律扒拉到一边去,嘴里还嘟嘟囔囔,很不耐烦的样子。有一次他爸逗他,故意把波浪鼓、小风车什么的一大堆放在他跟前。这小子,脸都涨红了,啊啊地叫;一边叫一边用手扒拉,用脚踢。最后干脆哭起来……”
“哈哈哈哈!”周健大笑。
金英子微笑,理理自己的头发。
欧阳冬的头微微歪着,眸子里荡漾着想象。
“不让人亲他!除了我和他爸,谁亲完他他就狠狠地用手背擦自己的脸。最让人头疼的是,身上沾一点点饭粒什么的,马上用手指着那块儿,嘴里喊着:擦,擦!累死人了——那小孩子的衣裳哪能见天是干净的?”
三姐妹这回可笑起来了——她们想起平时童小非一尘不染,又联想到小时候坐在炕上,小手指着自己的样子,越想笑得越厉害。
“邵姨,童哥什么时候对音乐感兴趣的?”在终于笑不动了后,金英子问。
“傍半岁上吧。那天他爸买了戏匣子。小非正在睡觉,我说等孩子醒了你再听。他爸等不及了,就打开了,正赶上匣子里唱歌,我记得是那个‘嘿啦啦、嘿啦啦……”就是打败美国兵啊什么的……
他爸不小心,把动静猛地弄大了,我赶紧看小非,哈哈,这小子,扭着小脑袋到处找,接着小嘴就咧开了,笑了!接着身子就跟着晃上了……再大点儿,一听见唱歌就摇着胳膊打拍子。6岁的时候,正赶上挨饿,就那样的日子,他还是成天唱啊,跳啊。饿了,躺下就睡,睡不着,就又唱,直到唱累了,就睡了……”
豆角择完了,邵氏的故事还没完。三个姑娘一边和她做菜,一边听她继续讲。
“听小非说过,你们姐三儿家里都还宽余,我估摸着,60年怎么也比我们小非强。小非遭的罪,唉!和我一块儿挖野菜,捡菜叶子,捡煤渣……都干过。那次在铁道边捡煤,正赶上那天掉下来的煤块儿多,小非捡的耳朵也听不见动静了,眼看着一趟火车嗷嗷地开过来。别的孩子早就跑到一边,可他还在捡……”
我正在铁路下边,腿都不会迈步了,光是喊……就见那火车山一样地压过来,我当时就昏过去了……
“嗤——”豆角下锅了。
“等我醒过来,小非正冲我哭呢。”
“小非闪开了?”周健问。
“闪开?他又不是孙悟空。他看跑不了了,就顺势趴在铁道上了……等火车过去了,他站起来拍拍屁股,笑了,还冲这跑远了的火车喊再见——气死你……一道上还给我学火车轮子的声音:咣咣咣咣、咣咣咣咣……告诉我,妈,那铁道一鼓一鼓的,铁道上风可大了,吹脸……
姨不是迷信,小非就是命大的孩子,阎王爷都收不去。所以呢,英子,欧阳我就不说了,别把他弄得跟个英雄似的。你们能把他当大人,姨就烧高香了……”
豆角炖上后,邵氏领着三姐妹用线穿老豆角的豆粒。
“……八岁那年,饿挨得轻了。正是暑假,那天我带他出去卖山里红,路过一幢楼时,听见一家窗户里传来吹笛子声,那笛子吹得也是真好,我听着都解乏。小非就站在那听啊,听啊。回家一道上,也不说话,两只眼睛叽里咕噜地转。没几天,他不知从哪弄来一根竹竿。我寻思他就是玩呗,也没理会。一会儿工夫,竹竿让他给锯开了。接着他就把炉钩子捅进炉子里,烧得通红……”
“做笛子?”周健说。
“做笛子。我本来要骂他的,可一看他一头的汗,眼睛一眨不眨地那个专心的样子,火就没了。我说你别烫了手!这小子手巧,心也巧——他把竹竿夹在几块砖头中间……等笛子做好了,一吹,嘿嘿,调不准。这时前院一个住大厂子的人告诉他,你那笛子孔位置不对。
小非说,我是用格尺量的,一毫米都不差!把那人笑的呀……说,就是因为这个——笛子孔和孔的远近不是一样的……”
这次姑娘们笑得更厉害了。
金英子擦着眼泪说:“邵姨,小非现在都能作曲了,真是越想越有意思……”
就在这时候童小非回来了。姐三儿一见他,笑得更厉害了。
童小非莫名其妙地看着她们笑。
他突然明白了,说:“妈,您又说什么了?”
周健指着自己身上一块豆角皮子说:“擦,擦……”
欧阳冬笑得伏在周健身上。
							
		“干妈,干妈!我哥哪?”翟小宁进了院子就大呼小叫。
邵氏从屋里走出来,皱着眉头说:“我听见了,别喊了!”
翟小宁跑过去继续喊:“我哥哪?又上医院了?”
“去书店了,一会就回来——你穿的是什么呀,流里流气的?”
“干妈,这是出口转内销的,啥流里流气的?”她拽着邵氏的胳膊往屋里走。
翟小宁穿了一件绿、白、红格相间的呢子短大衣,挺漂亮的。但邵氏必须这么说,不然,她会越穿越出格。
进了屋,翟小宁直奔自己以前住的小间壁里,嗵的一声躺下去,双手交叠将头放在手上,闭上眼睛哼起小曲。
邵氏皱皱眉,她想说,大姑娘躺着要侧身,但想了想,又咽回去了。随手脱下她脚上的一只鞋,又拿过鞋刷子,坐在炕边刷起来。
“干妈,告诉您个特大喜讯,我又调转工作了——博物馆!好不好?啊?好不好?”
“以后你别拿你工作的事给我添堵,你就是上花果山、水帘洞我也不管,我也不问。”
翟小宁咯咯地笑起来。她知道,等你不说了,干妈就会主动问你了。
“谁告诉你的?”
“欧阳姐,我听她在电话里都要哭了……”
“哦……”
“干妈,欧阳姐和我一样,也不会做饭,哈哈哈哈……”
邵氏把刷好的鞋套在翟小宁的脚上,又脱下另一只,说:“欧阳不会做,可人家想学,你哪,借由子偷懒!”
“错误!干妈,我和欧阳姐说好了,以后要一起学习做饭、做被子、做棉袄……”
这回轮到邵氏哈哈大笑了。
“您笑啥呀?”
“哈哈,你做棉袄?”
“干妈,您严肃点!欧阳姐说,我们要给您亲手做一套棉袄、棉裤,尽做晚辈的一片心意……”
邵氏不再笑,她被这句话感动了。她一边把擦好的鞋套在翟小宁的脚上一边说:“唉,这么好的姑娘,怎么非得……”
正在这时院门响了,翟小宁整个从炕上弹了起来,一阵风似的跑出屋去。
童小非手里拿着一本书,看见翟小宁皱了皱眉。翟小宁跑过来,抱着童小非的肩头,看他的脖子,问了许多很现实的问题:“还疼不疼?”、“缝几针”、“多长口子”、“能坐疤不?”等等。童小非敷衍着,问:“你是不是又从班上跑出来的?你总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呢?”
翟小宁根本不听他这句说过一千次的话,扭过头冲站在门口的邵氏说:“干妈,我带我哥出去散散心,晚上不回来吃饭了。”
说完,没等邵氏回话,她抓着童小非的胳膊就出了院子门。
俩人走了有20分钟的工夫,三姐妹就到了。金英子是第一次到童小非家,所以显得有些兴奋不安,她向邵氏鞠躬后,说:“本该早就来看望您老,没想到还是应为小非才来,实在对不住您老了……”
邵氏拉着金英子的手,对欧阳冬说:“欧阳啊,怪不得小非总是说还有一个好妹妹,真是个——哎,你……这……欧阳,小周,我怎么看英子这么眼熟啊?”
欧阳冬和周健都笑了,金英子也明白了,低下头不知说什么好。
“邵姨,听小非说宁宁带您去看的《卖花姑娘》吧?你想想英子像谁?”周健说。
“啊——你看我这记性,对了对了,姑娘你这是怎么长的呢?备不住和那个演员是没出五服的亲戚呢……”
这句话太有想象力了,大家都笑了。金英子连连摇头,低声说:“不会的,不会的……”
说着话,金英子从书包里拿出两瓶泡着人参的酒,说:“这是我叔叔从延边带过来的,请您老收下……”
邵氏推让了几下,见欧阳冬在使眼色,便不再推让,说了许多感激的话后就收下了。
招待三个丫头坐下后,邵氏说:“真巧,小非和宁宁刚出去不多工夫,得很晚才回来……”
邵氏有点上火了,家里啥吃的也没有,这可怎么办?
周健说:“邵姨,我们刚才看见您儿子和宁宁了,没惊动他们,让他们乐乐去。今天英子和欧阳是特意来看您老的——我是陪同。她们俩脸俊嘴笨,我呢,脸丑嘴巧,她俩说不好的话,我就替她俩说。”
“小周可不丑——以后不许这么说!”
金英子说:“我父亲和母亲让我转达他们对您和姨父的一片谢意,他们说,是两位老人培育出小童这样的孩子……”
邵氏连忙说:“哎哟哟,多大个事啊!女孩子遭人欺负,男孩子当然要站出来——欧阳,你也要谢我?”
“我……我父亲和母亲说:老人一定要为儿子担心的,让我转达他们对您老的问候……”
“好好,回去也代我向他们问个好——还有英子,别忘了代我问个好——丫头们,你们来我真高兴,可你们倒是先跟小非打个招呼啊……”
周健说:“邵姨,我们今天还有一个任务呢。”
“任务?”
“英子、欧阳——当然也算我一个,要跟您学手艺。”
“手艺?”
“啊,听您儿子讲,您老蒸得发糕比馒头都好吃,这我们得学呀,您想啊,一个月才2斤白面,够吃几回馒头的,学会了蒸发糕,不久等于吃到比馒头还好的面食了吗?”
“这个,今个儿你们姐几个可学不成了,得从发面学起,可现在就是发上面,晚上也发不起来呀——姨给你们买点现成的吧,啊?”邵氏心里热辣辣的,蒸发糕有什么学的,孩子们是怕我破费……
“那……”周健转起了眼珠子,“我们就学蒸高粱米干饭!”
邵氏笑了,她特别喜欢这个风风火火的丫头,瞧那身板儿,能干活,将来还能生大胖小子……
“姨也不张罗什么,给你们姐三儿买点烧饼,鸡蛋汤;再给你们炒点小菜,行不行?”
“周健,听姨的——姨,您老做菜吧,我去买——周健,你和英子择菜、洗菜。”说完,她站起身就出去了。
邵氏急了,站起身要去追,“欧阳,欧阳!怎么能……”
周健拽住她的胳膊,说:“姨,跟我们说说话呗,您老就跟欧阳话多,以后不有的是时间说呀……”
邵氏又笑了,想了想,说:“行啊,你们先到园子里摘点菜吧……”
姐俩乐坏了,园子里竟然有秋韭菜、秋豆角和小白菜!俩人很快露出了孩子的天性,在院子里又是笑又是唱——这也太好玩了!
一会工夫,欧阳冬回来了,手里拎着一包烧饼和一个小铝锅。
“姨,我得赶紧把锅给人送回去……”
邵氏连忙倒出锅来,犹豫着怎样问“多少钱”,但就是不好张口,急得脸上很不自然,吞吞吐吐地说:欧阳啊,这……这……”。
欧阳冬看出了邵氏的心思,笑着说:“姨,您老要是这几毛钱也跟我算,那我吃您老那些葱花饼的钱就一块算了吧……”
“好好,姨不算了——哟——”她拉过欧阳冬的手,用毛巾给欧阳冬擦手上的油渍和汤渍,仔细地、小心地擦,“姑娘长这么一双手,瞧着就金贵,可你说小非,啊,也长了这么一双手——你们俩这手放在一块儿……”邵氏咯咯地笑了,“倒真是……”
“姨,小非什么活也没耽误干哪……”
“那倒是——快给送回去吧。是东头那个红云小吃部吧,从来不外借家什的……”
“那得看谁借。”周健抱着装着豆角的盆走进来,用臂肘捅了一下正在往外走的欧阳冬。
等欧阳冬再回来的时候,邵氏正和她的姐妹坐在外屋地择豆角。周健说:“快点、快点——就等你了。”
“等我什么?又和我攀活儿?”
“什么攀活儿?姨要讲小非小时候的事了……”
邵氏是在等欧阳冬,这是有意的,她要让这个公主一样的姑娘知道,我们这样人家是怎样过日子的,小非打小是怎么长到今天这么大的……等等。
当讲到童小非3岁上的时候,童父回来了。
见过后,童父对周健和金英子说:“多坐坐,姨父把你们姐俩儿的车弄一弄,晚上小非送小欧阳,我送你们姐俩……”不待姐俩儿说几句客气话,童父便走进屋里,拿出家什。金英子便走过去又是一阵鞠躬、致谢。童父慈爱地看着金英子,说:“谢姨父,以后就别再这么客气,啊?”
金英子又是鞠躬,童父说:“我不敢说话了,哈哈!”
大家又笑起来。
“……动不动就来病,动不动就来病。那是56年的秋天吧,对,就这个时候,得了肺炎。坐在磨电车上哭着哭着就没有动静了。我打开一看,嘴唇都青了,嘴角上都是白沫子——那是抽的……同车的人吓得都闪到一边了。到了医院,就是中华路那个结核病院。一个女大夫给看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女大夫,笑眯眯的,一脸的慈善。她劝我不要哭,有救的。接着,她就给小非打了一针强心剂。
半天,小非还是硬沟沟的……我又哭起来。女大夫把小非抱在怀里,用大拇指在小非的人中上掐了几下……”
姐三儿手里的豆角都要捏扁了,看着邵氏。
“就见小非的眉毛动了动,接着,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
姐三儿都长出了一口气,那样子象在听说书。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大夫是个日本人。光复那年没回去,就留在咱中国了,日本人里,也有好的——对了,欧阳,她以前就住在你们家那群楼里……自打这次大病后,小非就再没闹过病,身体越来越好。你们别瞧他看着像个螳螂,身上一点不缺肉——偷着壮……”
周健看一眼目不转睛地盯着邵氏的欧阳冬(此刻那两只眼睛显得更大),撇撇嘴,那意思是,跟你一样,你是偷着胖!
“小非的干净不是随我们,打小就这样。倚着被子坐在炕上,眼前不能有一点东西,不管你是扫炕笤帚,还是给他玩的东西,一律扒拉到一边去,嘴里还嘟嘟囔囔,很不耐烦的样子。有一次他爸逗他,故意把波浪鼓、小风车什么的一大堆放在他跟前。这小子,脸都涨红了,啊啊地叫;一边叫一边用手扒拉,用脚踢。最后干脆哭起来……”
“哈哈哈哈!”周健大笑。
金英子微笑,理理自己的头发。
欧阳冬的头微微歪着,眸子里荡漾着想象。
“不让人亲他!除了我和他爸,谁亲完他他就狠狠地用手背擦自己的脸。最让人头疼的是,身上沾一点点饭粒什么的,马上用手指着那块儿,嘴里喊着:擦,擦!累死人了——那小孩子的衣裳哪能见天是干净的?”
三姐妹这回可笑起来了——她们想起平时童小非一尘不染,又联想到小时候坐在炕上,小手指着自己的样子,越想笑得越厉害。
“邵姨,童哥什么时候对音乐感兴趣的?”在终于笑不动了后,金英子问。
“傍半岁上吧。那天他爸买了戏匣子。小非正在睡觉,我说等孩子醒了你再听。他爸等不及了,就打开了,正赶上匣子里唱歌,我记得是那个‘嘿啦啦、嘿啦啦……”就是打败美国兵啊什么的……
他爸不小心,把动静猛地弄大了,我赶紧看小非,哈哈,这小子,扭着小脑袋到处找,接着小嘴就咧开了,笑了!接着身子就跟着晃上了……再大点儿,一听见唱歌就摇着胳膊打拍子。6岁的时候,正赶上挨饿,就那样的日子,他还是成天唱啊,跳啊。饿了,躺下就睡,睡不着,就又唱,直到唱累了,就睡了……”
豆角择完了,邵氏的故事还没完。三个姑娘一边和她做菜,一边听她继续讲。
“听小非说过,你们姐三儿家里都还宽余,我估摸着,60年怎么也比我们小非强。小非遭的罪,唉!和我一块儿挖野菜,捡菜叶子,捡煤渣……都干过。那次在铁道边捡煤,正赶上那天掉下来的煤块儿多,小非捡的耳朵也听不见动静了,眼看着一趟火车嗷嗷地开过来。别的孩子早就跑到一边,可他还在捡……”
我正在铁路下边,腿都不会迈步了,光是喊……就见那火车山一样地压过来,我当时就昏过去了……
“嗤——”豆角下锅了。
“等我醒过来,小非正冲我哭呢。”
“小非闪开了?”周健问。
“闪开?他又不是孙悟空。他看跑不了了,就顺势趴在铁道上了……等火车过去了,他站起来拍拍屁股,笑了,还冲这跑远了的火车喊再见——气死你……一道上还给我学火车轮子的声音:咣咣咣咣、咣咣咣咣……告诉我,妈,那铁道一鼓一鼓的,铁道上风可大了,吹脸……
姨不是迷信,小非就是命大的孩子,阎王爷都收不去。所以呢,英子,欧阳我就不说了,别把他弄得跟个英雄似的。你们能把他当大人,姨就烧高香了……”
豆角炖上后,邵氏领着三姐妹用线穿老豆角的豆粒。
“……八岁那年,饿挨得轻了。正是暑假,那天我带他出去卖山里红,路过一幢楼时,听见一家窗户里传来吹笛子声,那笛子吹得也是真好,我听着都解乏。小非就站在那听啊,听啊。回家一道上,也不说话,两只眼睛叽里咕噜地转。没几天,他不知从哪弄来一根竹竿。我寻思他就是玩呗,也没理会。一会儿工夫,竹竿让他给锯开了。接着他就把炉钩子捅进炉子里,烧得通红……”
“做笛子?”周健说。
“做笛子。我本来要骂他的,可一看他一头的汗,眼睛一眨不眨地那个专心的样子,火就没了。我说你别烫了手!这小子手巧,心也巧——他把竹竿夹在几块砖头中间……等笛子做好了,一吹,嘿嘿,调不准。这时前院一个住大厂子的人告诉他,你那笛子孔位置不对。
小非说,我是用格尺量的,一毫米都不差!把那人笑的呀……说,就是因为这个——笛子孔和孔的远近不是一样的……”
这次姑娘们笑得更厉害了。
金英子擦着眼泪说:“邵姨,小非现在都能作曲了,真是越想越有意思……”
就在这时候童小非回来了。姐三儿一见他,笑得更厉害了。
童小非莫名其妙地看着她们笑。
他突然明白了,说:“妈,您又说什么了?”
周健指着自己身上一块豆角皮子说:“擦,擦……”
欧阳冬笑得伏在周健身上。
前一篇:怀旧长篇小说《胎记》(56)
										后一篇:怀旧长篇小说《胎记》(66)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