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长篇小说《胎记》 |
9.
一张张16开的旧书纸整齐地排列在炕上,每一张都依次露出2厘米——那是刷糨糊的地方。一个小瓷盆,一把小扫帚头,就是这项工作的基本工具。糨糊要尽量稀一点,不仅仅是为了节省,也为了提高效率。刷完糨糊的纸张用手指肚轻轻一沾就带起一张,放在炕桌上,将没有糨糊的一边向糨糊处轻轻一压,再一折,然后用手用力压出一个折边——一个盛装副食品的纸兜就这样生产出来了。一个纸兜可以得到一厘钱人民币的毛利,如果一天糊上1000个,就可以赚取1块钱!
家庭妇女邵氏今天就是向这个数目冲击的。
地下八仙桌上,丈夫和儿子正在吃晚饭。窄小的屋里凡是能够堆放物品的地方,都是一罗罗旧书糊成
的纸兜。邵氏对丈夫说:“明天你跟商店领导再说说,让他们多给我派点儿。”
一脸老实相的丈夫说:“别太累着了,能糊几个算几个。”
“多糊一个是一个。”
大男孩童小非心绪不安地吃着饭。
他被欧阳冬那优美的仪态弄得神魂颠倒,他在那一瞬间几乎差一点跳上台去,坐在她对面,看她那让人心醉的每一个动作。那双又细又长的手上的每一个关节,都透着一股灵气,那稍稍搭在弓柄上的小指在舞台灯的照射下,象是半透明的;她的肩部和腰部似乎也是小提琴本身的一部分,而微微眯起的、让浓密的睫毛几乎遮盖住的眼睛,让他一阵阵心跳加快,眯起的眼睛竟然是这么好看!
邵氏看出了儿子没有了往日的嘻嘻哈哈,又不敢问,她怕儿子又是在厂子闯了祸。等他爸睡了再问吧。于是她说:“你快点吃,一会儿凉了。”
童小非回过神,说:“啊,我吃完了。妈,今晚你早点睡,剩下的我糊。”
“你看书。”
“妈,我有点闹心,看不下去……”
“啊?是不是又在厂里惹祸了?”她还是问出来了。
童小非摇头。
“什么时候你真的知道闹心了,就是真长大了……哎,我差点忘了,你老师来信了。”
“老师来信了?快给我。”
邵氏掀起炕席,从里面拿出一封信。
童小非刚看了几行就叫起来:
“爸,妈,老师他解放了,要去北京了!”
童小非发爸爸说:“老天睁眼了。抓空看看他去……”
“星期天我就去!”
童小非拿着信推开房门,走过院子,进了自己的小屋。
童小非家处在一片低矮的红砖平房中。每一家都有一个院落,院落在小门处一侧盖起一间更加低矮的6、7平米的小房子,以解决住房的日益拥挤和毫无希望。小屋里有火炕,为节省空间和地面,炉台缩进炕里——升炉子点火当然要费些事,但看着屋里因此利索了不少,人们还是普遍采用了这种必须“大折腰”的方式。日子久了,人们倒觉得自己的腰腿有了力气不说,身子更灵巧了。院落和自盖房占据了大量地皮,所以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近的令人尴尬。每到晚间,躺在炕上的人们会隔着一层玻璃,清晰地听到窗外栋与栋之间行人或归者踩雪的吱嘎声。
童小非在这间小屋子里已经住了两年。他喜欢这间小屋,这是他自己的天地。要知道,同学家和同志家里这间小屋至少要睡两个人!结婚男女比较孝敬的,也有住在这样房子的。不太孝敬的则干脆把老人请到这里……
1972年,中国大陆城市中平民住房完全进入了自力更生的阶段,国家只挖地下的洞,不建地上的房。自解放以来,中国城市百姓第一次尝到了一家6、7口不分男女地拥挤在一间屋子里的滋味!苦不堪言……
童小非是幸运的,他是独苗,也没有姐妹。是当时中国家庭中极其罕见的一对夫妻一个孩儿。
贫穷的家境不一定随之而来的就是肮脏,邵氏的整洁干净在这一片儿是出了名的。即使在那令人几乎熬不过去的大饥谨年代,挖来的野菜也要洗得干干净净,再和苞米面和在一起。儿子的衣裤尽管缀满了补丁,但洗得干净透亮,还有一股清新的气味……童小非打小养成了清洁的习惯。
他开始擦身子,洗脚,洗袜子。即使是冬天,袜子也要一天一洗。
他弯下身掀开炉盖,看一下炉子里的火还剩多少——不能过夜的,前趟房已经因煤气中毒熏死了一家五口。
他躺在被子里,妈妈拆洗过的被子松软而细腻。他拿起信又读了一遍。老师那苍老的面容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开始想给老师买点什么作为送行的礼物。买贱了不好,买贵了老师又会一边哮喘着一边骂他……
外面,天上的寒星眨着清冷的眼睛。一家家的窗口黑了下来。1972年中国北方这座重工业城市的百姓们就寝了。
只有童小非还在想着自己的老师。
一张张16开的旧书纸整齐地排列在炕上,每一张都依次露出2厘米——那是刷糨糊的地方。一个小瓷盆,一把小扫帚头,就是这项工作的基本工具。糨糊要尽量稀一点,不仅仅是为了节省,也为了提高效率。刷完糨糊的纸张用手指肚轻轻一沾就带起一张,放在炕桌上,将没有糨糊的一边向糨糊处轻轻一压,再一折,然后用手用力压出一个折边——一个盛装副食品的纸兜就这样生产出来了。一个纸兜可以得到一厘钱人民币的毛利,如果一天糊上1000个,就可以赚取1块钱!
家庭妇女邵氏今天就是向这个数目冲击的。
地下八仙桌上,丈夫和儿子正在吃晚饭。窄小的屋里凡是能够堆放物品的地方,都是一罗罗旧书糊成
的纸兜。邵氏对丈夫说:“明天你跟商店领导再说说,让他们多给我派点儿。”
一脸老实相的丈夫说:“别太累着了,能糊几个算几个。”
“多糊一个是一个。”
大男孩童小非心绪不安地吃着饭。
他被欧阳冬那优美的仪态弄得神魂颠倒,他在那一瞬间几乎差一点跳上台去,坐在她对面,看她那让人心醉的每一个动作。那双又细又长的手上的每一个关节,都透着一股灵气,那稍稍搭在弓柄上的小指在舞台灯的照射下,象是半透明的;她的肩部和腰部似乎也是小提琴本身的一部分,而微微眯起的、让浓密的睫毛几乎遮盖住的眼睛,让他一阵阵心跳加快,眯起的眼睛竟然是这么好看!
邵氏看出了儿子没有了往日的嘻嘻哈哈,又不敢问,她怕儿子又是在厂子闯了祸。等他爸睡了再问吧。于是她说:“你快点吃,一会儿凉了。”
童小非回过神,说:“啊,我吃完了。妈,今晚你早点睡,剩下的我糊。”
“你看书。”
“妈,我有点闹心,看不下去……”
“啊?是不是又在厂里惹祸了?”她还是问出来了。
童小非摇头。
“什么时候你真的知道闹心了,就是真长大了……哎,我差点忘了,你老师来信了。”
“老师来信了?快给我。”
邵氏掀起炕席,从里面拿出一封信。
童小非刚看了几行就叫起来:
“爸,妈,老师他解放了,要去北京了!”
童小非发爸爸说:“老天睁眼了。抓空看看他去……”
“星期天我就去!”
童小非拿着信推开房门,走过院子,进了自己的小屋。
童小非家处在一片低矮的红砖平房中。每一家都有一个院落,院落在小门处一侧盖起一间更加低矮的6、7平米的小房子,以解决住房的日益拥挤和毫无希望。小屋里有火炕,为节省空间和地面,炉台缩进炕里——升炉子点火当然要费些事,但看着屋里因此利索了不少,人们还是普遍采用了这种必须“大折腰”的方式。日子久了,人们倒觉得自己的腰腿有了力气不说,身子更灵巧了。院落和自盖房占据了大量地皮,所以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近的令人尴尬。每到晚间,躺在炕上的人们会隔着一层玻璃,清晰地听到窗外栋与栋之间行人或归者踩雪的吱嘎声。
童小非在这间小屋子里已经住了两年。他喜欢这间小屋,这是他自己的天地。要知道,同学家和同志家里这间小屋至少要睡两个人!结婚男女比较孝敬的,也有住在这样房子的。不太孝敬的则干脆把老人请到这里……
1972年,中国大陆城市中平民住房完全进入了自力更生的阶段,国家只挖地下的洞,不建地上的房。自解放以来,中国城市百姓第一次尝到了一家6、7口不分男女地拥挤在一间屋子里的滋味!苦不堪言……
童小非是幸运的,他是独苗,也没有姐妹。是当时中国家庭中极其罕见的一对夫妻一个孩儿。
贫穷的家境不一定随之而来的就是肮脏,邵氏的整洁干净在这一片儿是出了名的。即使在那令人几乎熬不过去的大饥谨年代,挖来的野菜也要洗得干干净净,再和苞米面和在一起。儿子的衣裤尽管缀满了补丁,但洗得干净透亮,还有一股清新的气味……童小非打小养成了清洁的习惯。
他开始擦身子,洗脚,洗袜子。即使是冬天,袜子也要一天一洗。
他弯下身掀开炉盖,看一下炉子里的火还剩多少——不能过夜的,前趟房已经因煤气中毒熏死了一家五口。
他躺在被子里,妈妈拆洗过的被子松软而细腻。他拿起信又读了一遍。老师那苍老的面容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开始想给老师买点什么作为送行的礼物。买贱了不好,买贵了老师又会一边哮喘着一边骂他……
外面,天上的寒星眨着清冷的眼睛。一家家的窗口黑了下来。1972年中国北方这座重工业城市的百姓们就寝了。
只有童小非还在想着自己的老师。
前一篇:怀旧长篇小说《胎记》(6)
后一篇:怀旧长篇小说《胎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