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定慧的态度听法(二)

标签:
戒定慧财主长根我执大苹果教育 |
分类: 丁真俄色活佛讲经记录 |
以戒定慧的态度听法
孜珠.丁真俄色活佛开示
它同时有一种宽容,这种宽容并不是说就延续下去,让你永远变成一个懒惰(的状态),而是这种宽容加深你的智慧;不然的话,宽容有时候被理解错了,也会变成那样:(不断地)宽容、宽容、宽容,最后这个人啥都不是了。就这样,这种“戒学”其实在我们用现在的方式去看的话,它带有非常非常重要的色彩。平常我们会把它“戒学”理解成,你要守
“二十一戒”、
“二百五十戒”什么那个一大堆戒,“五戒”、“十戒”什么什么这样的方式。我们并不能说这些不重要,可是在我们生活当中,现在的社会来说,我们更适合能用的就是我们理解它的精神,这种方式我们去理解的时候呢,直接会产生生活上的作用。
然后,我们那个到时候也可以找这些方法,什么伸胳膊、伸腿之类的不同的这些方法也可以的。
然后,“定”——“定学”。
“定学”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叫成坚持,让它坚持。它好比像现在我们社会上所说的那个,让自己随时做好保养什么之类的,然后吃一大堆药、吃一大堆补品,我觉得有点像这样,可是过了以后也不太好。健康需要维持,肯定是从自己的饮食起居来维持,而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方式而让它维持,我怎么抓着呢?要不要钉一个钉子在那儿钉住呢?都钉不了。
就这样,它必须要维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在生活当中,对任何事情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任何窍门、任何方法、任何技术、任何学问,或者甚至自身的角度来说,你有多聪明、多机灵,他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我们需要“定学”,他说千年的温泉水,也是那么沸腾的。可是呢,今天我们烧出的开水,也可以跟上它,一样可以成为沸腾的开水。
他把它比喻成智慧的“定”上,“定学”上。如果我们能维持它的话,这种“定学”的方式维持它的话,哪怕是再高的智慧、再高的目标、再高的我们觉得不可攀援的地方都可以达到。“定学”的方式——延续,而且这种延续是什么呢?而这种延续并不在于你(怀着)强大的那种贪心、强大的那种执著,带有这样的话,那有可能不一定真的能成为,因为他有可能会后退。为什么呢?他会搅乱我们的思维,就是前面所说的“王”,“心王”会被搅乱,搅乱了以后他会变得很浮躁、他会变得非常的敏感,等于是搅乱了敏感的这个思维、思王,等于是变得很脆弱。听不得任何一些,叫什么——风言风语,看不得任何一些不顺眼的;(一看)就会变得非常的焦躁,任何问题上(都是)。这时候他说我们要做好当下的事情,而不是你永远都看着你自己的现在和目标之间的,而并不是永远看着现在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会搅乱一个人的心。就永远都觉得,还是离我目标很远。永远都觉得还这么远啊,明天又量一下,后天就量一下、量一下,最后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它较劲了,跟它较劲。
为什么说我们人有时候要学会放弃?放弃并不等于没有,就像前几天有人问我,“哎呀,我怎样才能变成大财主啊?”我说你把那个大财主忘了以后,才可以慢慢做到。啥时候你把大财主忘了,你就可以做到。就这样的,有时候我们把它放弃,就是把它忘了。而并不等于你是不坚持,做你当下的事情,你永远惦记着大财主,那有可能那比较麻烦了。
这就是放下,放下并不等于是啥都不重要,什么都没事儿,就变得我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并不是这样子的。他说你做好当下的事情的时候,时时刻刻离你的目标更近。就好比像一棵树一样,你要该做的时候呢,它刚长出来的时候,你就是灌溉、养土、浇水不就可以了嘛,你为什么非得想着那个,到时候这个苹果有多大呢?会有这么大?还是这么小?还是这么小?这么小,那怎么办?就开始要焦急了,这么大,那多高兴。就这样,一下子你就那个一会儿痛苦、一会儿高兴,可是这都是不现实的,一点都不现实的。没有,从来没存在过这些东西。
可是你就想着这么小怎么办呢?这么大多好,就这样老想着,又有可能想着这么大,又有可能那个是被虫子吃了怎么办。就有可能一系列烦恼就出来了、麻烦就出来了,这就会把我们的“定”给搅乱。你自然做好它的浇灌的时候呢,它自然那时候就是长根的时候,长根完了,它自然长出那个枝和枝干,然后再长出叶子,然后花结果。不就是这样嘛,你之前的那个放在那个,另外根本就没有存在过的东西上的时候,就永远对你来说是障碍。就因此“定学”让我们一定要维持这些,然后呢,不要千万那样弄得别想、别想了,师父说了,不能想那个苹果,该做自己的事儿吧。然后过一会儿,眼前又出来一个大苹果,又想一会儿,想一会儿,又觉得哎呀别想了。就是这样,老是这样的话,他说老不能这样。一定要让自己拉回来,让自己成为在当下、沉浸在当下,你说当下该做的事情、时间和你想苹果的时间,看看那个。真的想做好、想长出大苹果的话,你当下那时间别浪费了,用想那个想苹果的时间,去做当下,思考一下当下我怎么去灌溉,这个更实际。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 “智学”,需要
“智学”把好这里面的关。这就是一种微妙的感觉和感受,这时候还需要加一点无我,才成为智慧。因为很多时候,“我”在作祟,他唆使我们毫不客气、淋漓尽致的表现自我,表现自我的观点、表现自我固有的看法、表现自己的正确性,而不看这事情和很多问题的调和性,他不能放弃自己、自己的观点,而不会看什么样的平衡的一种观点和事情,才可以把很多事情落实下去。他认为肯定自己是最好的,比如说我们自我肯定没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个自我肯定放在别人身上的时候那就不对了,那就变成我执了。就知道了自我肯定和我执之间的差别,这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