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戒定慧的态度听法(一)

(2009-03-01 15:22:29)
标签:

戒定慧

三学

无明

抗体

流动性

分类: 丁真俄色活佛讲经记录

以戒定慧的态度听法

孜珠.丁真俄色活佛开示

 (一)

 

以戒定慧的态度听法(一)

      我觉得今天给大家简单的讲一下,听法与讲法。我们要慢慢的、总结性的去讲一下这些法和法里面——现在要主要讲的这些:比如说中十道,下十道,上十道,我可能今年要讲的就是这些。这样呢,首先我们在这儿比较总结性地讲一下,为什么要去讲法?怎样才能听法?
    说起来,大家都觉得谁不能听呢?耳朵听着就可以了。平常我们认为,一切听就是耳朵来听;耳朵的听,在我们继续的讲授里面有可能就是,仅仅是听到的声音,而没有真正把它记录下来,只是听到一个声音一样。如果这声音没有记录下来,没有被一个主要的——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思维去分析它,然后把它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储藏进来的话,那有可能我们听的这些法,要么变成一个很僵固的,要么有可能成为了一个跟我们没有关系的(东西)。
    因此,对于听法和讲法,讲的时候,有时候它是以一些故事和人物这样的方式,把它会去讲成具体的;有时候呢,很多的这些理论,(比如)这些法,它会以大的概括方式去讲授。这样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必须要自己来“制片”,必须自己来“剪”一下,要做出来,给自己储藏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储藏。就这样呢,讲法才能成为一个让大家了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有可能成为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状况)。讲了一大堆,可是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产生一个具体的做用。
    我们(将要讲)的下十道,会讲我们原来讲过的那样的方式。让我们知道皈依发心,让我们知道虔诚,让我们知道怎样去寻找一个上师,怎样去理解这些法。
    然后,知道这世界跟我们的关系;然后呢,世界的本质——流动性的世界、流动性的生命、流动性的观点;乃至我们可以把它分析成流动性的文化、概念、思维、行动、人际关系…… 都是在活动性的。而这并不是谁让它活动,或者他们本能愿意活动,都不是。因为自然的世界当中,我们为什么把它叫大自然呢?因为它的一切的不加人为的很多东西的这种变化和流动,其实就体现着它的活跃、它的转化、它对自己的更新,为了使自己不断地延续下去。
    每一个生物都必须要让自己更新、转化。这样的话它才可以延续下去。就这样呢,平常我们所讲的“无常”其实就讲授的这些。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听着,或者讲授的时候,有可能太过于宗教化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仅仅以一种宗教化的、太原始的那种表现方式——古老的表现方式,就是说,(一提到)无常,光是想到死亡,大部分人一听到说无常,一下子感觉到,下一个意识就是死亡;一听到无常的时候,马上我们就觉得,就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不稳定。马上感到的是一种失落,乃至我们的内心会排斥这些、拒绝这些。
    这样的时候,我们变成了叫什么呢?叫一个成语,叫做什么来着——掩耳盗铃,就变成了掩耳盗铃。我们希望堵住自己的耳朵,听不到别人,我在偷别人的铃铛。我们忘了具体的本身的事情,和我们本身的行为,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别,仅仅我们像鸵鸟一样,把自己的头埋沙子里,希望别人看不见它。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会把头埋在沙子里,并没有去想面对。
    这种意识暗示着我们,我们没有真正的开放的心胸,去面对社会和世界。我们仅仅以自己的观点,也等于是自我的方式,去看这些。我们很执着地希望这一切以我的意愿的方式存在,我们根本就不管它本身的状态。因为我们急躁情绪和心情,管不了它本身的状是什么样。就因此,教法里面,古老的教法里面,必须要提出一种叫无常、变化、转化。因此下十道里面,首先让大家必须要了解到这些。
    了解到这些以后呢,我们有可能就会产生两种情绪。
  一种是什么呢?很坦然的面对这一切,而且并不以消极的(态度)在看着它们的变化,消极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完全以接受的方式(去对待)。然后呢,以适合他们这种变化的规律的方式,来调整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它可以把很多的东西,不用吹灰之力地,就可以慢慢让它变为跟自己的和这自然相融合.这就是什么呢?就需要很强大的力量和毅力。当然这也需要它一定的先天带来的东西,他自然会,一看到这样的状况,他一旦真的接受它的时候,他自然而然,不用太大的用力的方式,能跟它融合进去。他一旦发现这些的时候,他可以把自己无穷的能量发挥出来,使自己也可以跟它成为类似的那种状况发挥出来的时候,才可以融合。不然的话,我们相反的状态的时候,没有办法融合。因为什么呢?它们的元素是不一样的,他没有一点跟它类似的成分。就因此成为了水和油一般的,没有办法融合。因为他们两个完全的质地不同,无法融合。因此,又产生一个不得不以刻意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他必须用刻意去做,刻意的要警告自己,刻意的要观察自己,刻意的随时随刻修正自己的身、语、意,使我们从这样的一个固定的,希望成为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的状况的意识里面,我们要用力,那时候我们肯定要用力,要想把这些拉出来,拉出来。不然我们原来老觉得很别扭,老觉得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一大堆不快乐的事情。
    然后呢,就觉得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必须把情绪就发泄出来:要不然发泄到社会上去了,要不然发泄在别人身上,要不然就否定自己了。为什么产生,我们把这发泄到好几个点身上呢?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它的原因,因此我们乱撞。就平常我们所说的,这时候我们就“乱咬”了。没有发现根本的原因。这样的时候呢,广泛的,他必须的讲授三学方式,什么叫三学呢?叫戒、定、慧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告诉我们一种方式。
    很多时候,现在的社会当中,(用语言)告诉你某一种东西还不够,大家都觉得有什么方法呢?(通过)某一种“方式”让我们记住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噢,那个挺好的!哪怕是非常幼稚方法,我们也觉得挺高兴的,让你去除烦恼。怎么办呢?你每天伸着手就这么待着(师父示范做抻拉动作),然后觉得挺好的,比给你讲一些东西要好一些。要不然你这样待一分钟(师父示范向上做伸臂动作),要不然这样待一分钟(师父示范向前做伸臂动作),然后再这样待一分钟(师父示范向两侧平伸两臂),也觉得挺好的。其实这都是方法,仅仅以不同的方式。
    千年的这种理论知识,给我们三学的方法,戒、定、慧三学。我们也经常能听到一个词叫“无明”。无明,其实最简单来说就是不明白,就是无明了,没有更神密的一种意义。我们平常把它太过于的神秘化的以后,我们以为无明在某一个什么地方,你说无明是哪一个呢?我们想指出来,然后恨不得像哪一个东西,把它掏出来,拿走。无明其实不在任何地方,就在于不明白,而这种不明白,并不是说我不明白某一个人说的话,我不明白这个语言,我不明白某一个道理,并不是。他不明白自己,他不明白自己的意识规律,因此我们就失去了制度,意识制度,而这不是被(人为)定的,而是自然制度。意识制度怎么失灵了呢?我们随着听走了,我们随着看走掉了,我们随着感觉走了,我们随着五官跑掉。我们的意识之王,快要被淘汰,要改朝换代了。
    其实意识就像一个王一样,其他的五官就像它下面的一些侍者一些大臣。他分配给他们工作以后,他们在做工作,他们在做他们的工作;意识是不动的,如果你跑到他做他们的工作时候,那就不太对了。最后,员工就不满意了,说干涉我的工作;你没有站好你的岗位,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乱了,就不明白了;最后失去方向,甚至就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了。
    就这样他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五官的认识产生。产生的时候,这意识就接纳他们观点,但并不是完全——就是笃定那么一个。只有你五官的、五方的感受聚在一起,你再把它们具体分析化以后的认知,有可能是最正确的。不然的话,每一个给你带来的信息是片面的。我们以片面的这种方式去确定、感受的时候呢,那我们离我们自己本身还差远了。
    就这样呢,他说我们要做“戒”——“戒学”。这里面的“戒学”,并不是说那种很那个——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或者什么什么的。它有可能突破了形式化的很多东西,它是从一个智慧里发衍出来的。它不管:你是怎么样的、你是那么样的… 它不是以人为主,不是说人,而是说事。和我们经常说的一样,这个事是什么呢?就是态度。
    说这个“戒学”,首先让我们有一个自我的一个规划,当然也要知道这种规划是无常的、转化的。而这种无常转化是螺旋状的,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的那个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说,它今天一个变化、明天一个变化,不是这样。因为这个控制需要用智慧来、“智学”来去做判断。
    然后呢,自我的这么一个,自己给自己规划一种方式。这里面“戒学”是什么呢?对自己的这种标准规划的一种肯定、不放弃的誓言、永不低头的这种坚持的一种笃定,就是完全自己在自己心里面做这样的一个誓言。这就是“戒学”。
    如果没有这个的话,那我们心里就没有一个界限。然后呢,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我需要的、什么样的语言是我需要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我需要的,不知道。就因此我们在任何领域里都变成了外行。有可能那也稍微懂一点、这也稍微懂一些、那也懂一些,可是没有一个专业的东西。
    就知道自己可以去吸纳自己所需的那种条件,不然的话,我们屋里拿了一大堆东西,可是最后发现自己能用的东西没有一个。就好比像我们去商店里购了一大堆衣服、鞋子什么之类,可是回来发现没有一个自己能穿的。就这样呢,这就是一种“戒学”,给自己定义一个自己的一种规划和自己适合的方式的一种标准。
    然后这里面当然需要付出了,要付出什么呢?自己的标准的规划,对他来说,就有障碍的地方,我们完全要做到去除这些,不被它感染和污染。乃至,有时候让自己产生一些抗体,也没关系,必须知道这是产生抗体,而不是让我自己延续下去。就好比像感冒一样,感冒没关系,就会产生抗体,可是不要老让感冒。
    人的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有时候的问题、困难、障碍,有可能就是让我们产生抗体,增加抵抗力,让我们变得更坚强,而不是让他变得更脆弱。不容易类似这种病毒,对我们没事有事打喷嚏就感冒。因此,“戒学”让我们不要老打喷嚏,它也并不是说,死定的说不能感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