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巴金央措
巴金央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570
  • 关注人气:1,0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戒定慧的态度听法(三)

(2009-03-06 21:37:13)
标签:

我执

麻袋

因缘

戒定慧

路路通

罗马

教育

分类: 丁真俄色活佛讲经记录

 

以戒定慧的态度听法

孜珠.丁真俄色活佛开示

(三)

 

以戒定慧的态度听法(三)

 

    智慧是什么呢?我们要摸索,而不会有一个具体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哪?那我也不知道。怎样产生智慧呢?摸索产生智慧。摸索什么呢?摸索刚才所说的“戒、定”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时候就会产生智慧。我们用智慧来做,这里面保持一种平衡的状况,那时候我们需要无我。无我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方法,成为很恰当。比如说那时候就很有意思,就好比像现在某一个东西一样,换了一个包装。最后里面东西都一样,可是送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你拿着这个大蜡烛,给你吧?那肯定觉得,就是大蜡烛。你把它包装很好,送给你吧,觉得,哎哟,真好看。就是这样,人没有看到里面之前,看到外面的某一个包装的时候,又觉得里面是什么呢?外面挺好看的这么一个思维,他反而更觉得更有意思。这时候呢,智慧使我们更加的成为一个善巧方便的人,成为一个我们所经常听到的一个智者。
  他才会知道一句话,我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内容都是一样的。可是我们非得跟自己的一种表示方式去说,不断地捅、不断地说,最后捅坏了,最后那个说坏了。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其实就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他是自我在作祟。我们不能放下自我,你看无我多重要啊。无我看到了别人、看到了方法、看到了自己以外的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力气、看到了十个人的力量,他可以把十个人的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乃至一个集体,千万人、一个国家。为什么我们经常说治理国家、治理一个团体、治理一个家庭需要智慧呢。
  我执永远就是一个孤独的,我执永远是一个孤独的一个人。永远以自己的、有限的能力在做事,他不能突破自己这个能力。他想象不到更大能力,他觉得我就这样,我已经尽力了,我也够卖力的,我只能扛100斤的那个麻袋。
  无我很有意思,有时候让人不明白,他不是说无我吗?为什么让这么多人,每人扛100个麻袋,无我为什么他自己不扛?一个人扛着不就可以了吗?不是,那就错了,无我才是100个人,跟你一起扛着100个麻袋,这就是无我。一个时间,同样的时间,你这个我执的人,只搬运了一个麻袋;无我的呢,是100个人搬了100个麻袋。就因此很多人想不通,这就是智慧的差距。因为他想到了,我执以外的事情,“我”以外的事情,“我”以外的事情谁愿意付出的话,那谁就被社会接受。
  刚才咱们讲到了自我,我执,自我、我执,还有一个更宽广的内容,我们经常以为自我、我执仅仅是自私,老想着自己,根本就任何问题、事情,哪怕是关心别人,都是以自我的方式关心。我关心你并不是希望你好,而且是自我角度,就觉得我就表示我应该这么做,然后觉得我应该这么做,是不是我自己体现我自己的不同之处,有可能是这么一个状况。很多人可以把很多自我了解成那样,然后上次我开玩笑的说,别人关心你觉得有些不同的时候,你看看他是不是自我角度,你看看你自己是不是在自我角度,或者是不是你关心别人,或者对别人好的一切,是不是一种习惯性的,并不是说真的他就有这么一个臭毛病,或者习惯,不知道的时候觉得挺好的,知道以后觉得他就这样。
  还有一种自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也是一个自我。不仅仅是说这些,自我是什么呢?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观点里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然后沉浸在自己所设定的一个范围里面,他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社会就是这样的,他以为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并且肯定为别人也都是这么生活,这么看事的,这么思维的,这也是一种自我,我执。一旦我们可以从这里突破的时候呢,我们可以发现,我执并不是说你打坐坐在这儿,然后突然的没有了吗,不会,其实我们发现这并不是说无我、我执,并不是你说你打坐,突然咔碴一响,哎呀我觉悟了,不是。
  我们可以从自己自我的狭窄的世界观里出来,然后每一个人的世界观成为我的观察对象、修炼对象、接受对象、理解对象,这样的时候就我们,就是从在自我的那种世界里出来,感受着不同的世界。在任何不同的这种世界和思维面前,并不显得好奇和惊奇,不可思议,并没有。这样的时候呢,他更能解决很多问题,更能去除很多的烦恼,这一切领域和思维方式,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就好比像我要去某一个非常复杂的,道路复杂的某一个地方一样,可是我对这一切很熟悉的时候,我很自然的,非常娴熟的走到目的地了,可是我们必须要明白我要去什么地方,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我的世界,自我的,自己对自己的那个“戒”所设定的标准。
  如果是一个直线你会走,那不见得真的你会懂路,你可以从单位直接回家,你就认这个路,偏差了就不行,就我一样,我就认我自己回家那条路,到了五环我才知道,不然的话过了就不知道了,像我这样就不对了。在各个地方,你从什么地方出发,你都可以到自己的目标点上,那啥事情都难不倒你,啥事情都不能烦你,这叫什么呢?这叫路路通罗马,路路通什么来着?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笑),对。就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无我、我执这些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而且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摸索的,而真的可以成为的、成就的。
  “慧学”里面,最后我们不得不缺少的一种感觉,我们就把它叫成感觉吧,叫什么呢?我们感到自己从自我角度里出来,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世界观,这样的状况的时候,或者我们从自我的角度里出来,我看到了周围,看到了很多,更广,这样的时候我们彼此都得到了,大家都希望得到的那样。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所说的自我的角度的时候,我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然后同样你周围的人也是这样的,谁也不想付出,我就想得到。
  这样的时候,没水的地方就不会有植物,没有植物的地方就没有鸟,他们都是互相的。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在想,那我付出,那我对别人理解了,宽容了,关心了,那别人能给我什么呢?他们都越来越那样了,我说不是,这种理解宽容付出是什么呢?就像春天的花一样,就像茂密的森林一样,就像冬天的太阳一样,他永远吸引着万物里面太多的、需要这样的很多生命,而且恰恰大自然也不能离开这些。然后恰恰,他们便成了互相的作用,好比像一个人的装饰一样,或者一个马的装饰一样,这马的装饰代表着马,代表着马的主人互相之间的作用,或者一个人和一个人的鞋一样。因为你将不是独立的、孤独的一个人,你周围将有很多,然后周围将有很多类似的人,因为他,我们经常会那么想,可是其实真不会那样,为什么?他周围的人也会吸引到跟你类似的人,不会吸引跟你相反的人。
  经常我们很多人认为,哎呀我付出了、宽容了,我爱心了或者什么的,可是周围的人都不是这样的,我付出爱心的人并不是这样的,对我的,或者什么,这时候我们又强加了我而已,不然的话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擅长的地方,我们必须明白不能以我的标准去谈他们的时候呢,我们周围都有太多的,丰富多彩的很多东西,很多需要都存在。
  我们真的感受到的这些,前面我们所说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走到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定义,“戒学”里面定义的这种高度上,很多时候我们就会靠拢,我们就会感受它。这样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很平静的,很愉悦的,很自然的放松的那么一个状况,当下,这个时候我们要不能放过它,我们要去体会它,感受它、摸索它,它跟平常那个我们的感受和思维有啥不同?我们要去熟悉它,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时候呢,这种“慧学”常常可以用“定学”来维持它,感受它,在任何时候它可以成为我们的辅助,它可以成为我们的救星,我们在,因为人在平常的时候,再怎么样又有一个阶段,小阶段,是比较混乱的,浮躁的,又失去了目标的时候,程序错乱的时候,被病毒影响的时候。
  这样的时候呢,我们可以最简单的方法,要重新要呈现我们的程序的话,那首先我们要去体会原来体会的这个“定”,当中,刚才这些里面体会出来的那个,“智学”里面体会出来的那种状况,祥和、自在、温暖,我们再去回想它,如果我们当时不抓住它,不摸索它,不感受它,这样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再去体会它,为什么呢?因为它产生的时候,我们对它一无所知,一点都不熟悉,这样的时候我们再去体会它的时候,我们好比被太阳照射,我们就会真的能被它又软化,去除我们的烦燥,我们的意识和当时的感觉,就可以被它转化,因为它曾经来自我们的感受,来自我们的心,回归于我们的心,我们需要的时候,再邀请它的时候,它同样当下存在,而并没有远离过我们。
  就这样呢,我们又要把跟这之间互相要联系起来。不然我们听到了,出了门,回到任何地方,如果我们(把这些法)放在这个屋里的话,那有可能又是不能产生作用。我们要回顾一下,在思想里过一下。然后呢我们理解的方式要储藏一下,要编辑一下。不然的话,他就又可能变成一个素材了,没编辑出来的一个素材,哪怕是有些地方我们没有太多弄清楚的地方,我们给自己稍许的理解的方式去编辑一下的话,在一定的时候,因缘具足的时候,或者这种因缘具足,并不是说莫名其妙,什么时候因缘具足呢?没有任何思维观点的时候,并不是因缘具足,因缘具足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突然遇到某一个事情,突然听到某一句话,突然感到一阵风,突然看到一束光线,突然感到非常非常的、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当下,有可能才会体会,才能真的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某一些地方,比如说我们不了解,或者并没有听清楚的地方,我们就会接起来。
  然后今天我们就讲到了戒定慧方式去听法思索方式。

  扎西德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