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的需要是什么?

(2008-05-24 18:12:37)
标签:

雪舟

悖论

自我实现

升华

唐太宗

德国

教育

分类: 高人开示

我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的需要是什么?

--觉真长老北京大学开示四

转自释宽见的博文

 

 我需要的是什么?或者我不知道的需要是什么?

   

这是从前面两个问题来的。一说要找到真我,一说人本来就是佛。当然,我最需要的就是回到真我,回到本来面目,回到佛的自觉。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这个需要。西方的马斯洛(Maslew,Abraham Harold 1908~1970)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人有生存、安全、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恐怕是一切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也都有这个需要的。而归属感、被尊重,这是人的最人性的需要了。自我实现,这个层次就高了。这个实现,决不是我要“房子、票子、车子”,有了“房子、票子、车子”就叫“自我实现”了。真正的自我实现是找到人的精神家园,找到生命的归属,找到真我,实现自己本来就是佛。

    日本和尚雪舟,是十六世纪时日本的画圣。他幼年因家贫,不得不到庙里去当了小和尚。但他酷爱画画,以致常因学画而忘了念经。所以,他一再受到师父的责骂。有一次,师父见他画画入迷,“屡教不改”,下狠心将他的双手反绑,捆在寺里的一根柱子上。雪舟很伤心,泪如泉涌,点点落在地上,想不到,这竟激发了雪舟的灵感——他用脚趾,蘸着泪水,在地上画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师父见了,很受感动,认定这个孩子必有出息——后来的雪舟,果然成了一代宗师。

    谁没有眼泪,谁没有哭过?别人的流泪是悲哀,是忧伤,是无奈,是痛苦,可是,雪舟的流泪,是坚强,是上进,是奋斗,是感悟,是创造,是无处不在的寻找自我实现。

    我又联想到我国的孔子、孟子、以至后来的诸葛亮、王安石、辛弃疾,他们几乎一生颠沛流离,困境重重,到处碰壁,他们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拼搏精神,是不是一种失败?一种沮丧?一种无奈?一种悲剧呢?不,我不认为,他们也没有这样认为,他们都是一种实验,一种探索,一种领悟,他们都是在寻找他们的“自我实现”。可是,德国的费尔巴哈(Feuerbach 1804~1872)曾经在谈到人类导向宗教的必然时,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宗教的前提,是意志与能力之间、愿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想象与实际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或矛盾。” 费尔巴哈说对了,但是在这些对立或矛盾中生活,人,一刻也没有离开人我、主客、内外、实现与理想、个别与普遍、部分与整体、一与多、有与无、时间与空间、短暂与永恒,等等对立与紧张。所以,讲人的升华,人的超越,人的价值的实现,才有了伟大的意义。因为,你不升华,你不超越,你不实现人的真正价值,你就永远生活在对立、矛盾和紧张的悖论之中。什么是悖论?吃力不讨好,有好心没好报,做好事不得好,做了许多好事落得一身痛。用诗人海涅的话,叫“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就是悖论。今天,悖论,也叫吊诡(Paradox)。人就生活在悖论之中,人的确过得很吊诡。我还可以再举一例:有些人,他长期以来,都以为他是在做好事,其实,他做的好事越多,制造的麻烦越大,产生的结果越坏。我们就有三种工作,一种是解决问题的工作,一种是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一种是工作越多,制造的麻烦就越多,造成的影响也越坏。

    有一些好心人,他有了钱,他就想做好事,谁有困难他就帮助。人家得了帮助,吃现成,就不思进取了,坐享其成。没有了,再要,不给,就报复,就找麻烦。坏了,好事成了坏事,他也烦恼不已,陷入了一个是帮好还是不帮好的怪圈。

    我再举一个悖论的例子:

    你当领导,你当老板,你当头头,你就得受气。你当香港特首,你就准备好受香港670万人的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著名宰相俾斯麦,他和当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可谓一对最佳拍档。当时德国强盛,不仅因为有这位铁血宰相,而且也有一位能宽容能受气的大肚皇帝。威廉一世经常回到后宫,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扔花瓶。许多珍贵的器皿都被他砸烂烂了。皇帝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老头的气了吧?” 威廉一世说:是呀!皇后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受他的气呢?” 威廉一世说:“这,你不懂。他是宰相,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到哪里出?就出到我身上来了。我当皇帝向谁出呢?就只好摔东西了。”你权越大,责任越重,要求你的人越多,你就得准备受气越多,这不是悖论吗?这就是吊诡的。中国的唐太宗、魏征和长孙皇后也有这样类似的故事:魏征是臣子,唐太宗是皇上。谁怕谁,这不是很清楚不过的吗?可是,有一天,唐太宗正在玩一只小鸽子(鹞),忽然魏征来了,唐太宗怕他批评,赶紧把小鸟藏到怀里。魏征假装没有看到,故意留下来同他谈国家大事,唐太宗虽然心里很着急,但也毫无办法。等魏征走了,唐太宗拿出怀里的小鸟一看,早已返魂无术了。他伤心的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乡巴佬)不可?”长孙皇后一听,问清原委,立刻穿上朝服,向唐太宗朝拜称贺,唐太宗说:“有什么可贺的?”皇后说:“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你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的好现象啊!国家兴盛可期,怎能不道贺呢?”唐太宗果然息怒,不杀这个“田舍翁”了。这是说领导。做被领导的,做部下,做员工,也有悖论啊。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天,他在皇宫和马皇后开玩笑。两个人谈笑甚欢,朱元璋突然回到“本我”,拍了一下大腿,跳起来说:“想不到我朱元璋也能当上皇帝!”手舞足蹈,露出了过去讨饭时的本相,这当然是很失态的。他没有注意到还有两个侍立一旁的太监。一会儿朱元璋出去了。马皇后立刻对两个太监说:“皇帝马上回来,你们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子。记住,否则,你们两人要没有命了,千万记住。”果然,朱元璋从外面回来,一看两个太监,马上想到刚才的失态,要是被这两个太监说了出去,那不糟了。于是问他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一个是哑巴,不会说话。一个是聋子,没有听到,这才了事。马皇后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好皇后,就是她很懂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性呀。过去,经常听人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更是难上加难。” 什么叫难?就是生活在悖论之中。古代俗文学中有一首民歌:“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暖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作哪一种天才算好天呢?作天都难,何况作人?所以,做领导,有人议论,做部下,战战兢兢,都是必然。做朋友,代人受过,为别人出力,常受埋怨,做好不得好,这都是难免的。在现实中,人有痛苦、有压力、有矛盾、有无奈、有烦恼,这正说明,人需要解脱,需要超越。人能成佛,就是一种上进,一种超越,一种升华,一种价值实现。

    人的超越,是生命的升华,就是超越人的局限,超越人的悖论,超越人的不可能。这只有人才能完成这种超越。

   人的升华,是生命的升华,就是从人性升华到佛性,这只有人才能完成这种升华。

   人的价值是生命的价值,就是能够走出人我、主客、内外、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个别与普遍、时间与空间、一与多、有与无、短暂与永恒的对立和紧张,回到宇宙的本体。这只有人,才能实现这一价值。

    这升华,就是回归真我的升华,这超越,就是回归真我的超越,这价值就是回归真正的自我。如果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从生存中领会自己本身”。

我想总括一句:人的精神家园在回归真我(真如本性),回归宇宙——人与宇宙的一体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