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营养与免疫(二)——微量元素与免疫

(2012-11-09 15:52:21)
标签:

营养

免疫

微量元素

健康

                   营养与免疫(二)

                  ——微量元素与免疫

     许多微量元素在正常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直接参与免疫应答过程,如缺乏铁、锌、锰、铜和硒等都会使免疫功能下降。

    一、铁与免疫:对于许多细胞来说,铁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可激活多种酶,铁缺乏,核糖核酸活性酶降低,肝、脾和胸腺蛋白质合成减少,使免疫功能出现各种异常,如淋巴样组织萎缩,胸腺淋巴细胞及外周血T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值能力、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均受抑。

     动植物都含有铁元素,但是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特别低。如大米为1%,玉米和黑豆为3%,蔬菜基本上在3%~4%左右,小麦、面粉为5%,鱼为11%,动物肉、肝为22%,蛋类仅达3%。所以有些植物性食物虽然铁含量很高,但吸收率却特别低,素食者要注意铁元素的补充。

    “有些女性听说,只要吃几粒枣,再吃点海带,用铁锅炒菜,就能帮助补铁了。殊不知,食物中的铁分为两类,一类是肉类中的“血红素铁”,另一类是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红素铁”。肉类的铁和人体需要形式完全一致,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素食中的铁很容易受到多酚、单宁、植酸、膳食纤维的干扰,吸收率难以保证。研究发现,肉类不仅是铁的好来源,还能帮助其他食品中的铁提高吸收率。所以只要每天吃一两瘦肉,就能有效改善体内的铁供应”(范志红教授)。

     二、锌与免疫:锌缺乏引起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萎缩,韩信的免疫系统酶类活性受到抑制,并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缺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影响T淋巴细胞的功能,还影响胸腺素的合成与活性、淋巴细胞的功能、NK细胞(NK细胞不仅在炎症、免疫和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亦参与体内许多功能和损伤的调节,在干细胞功能、心血管病、肝肾呼吸等许多疾病中亦具有重要作用)的功能、淋巴因子的生成、吞噬细胞的功能等。许多临床病例免疫功能降低于锌缺陷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锌大多低于正常。

     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动物内脏类都是新的良好来源;干果类、谷类胚芽和麦麸也富含锌。精细的粮食加工过程可导致大量的锌丢失,如小麦加工成精制面粉大约80%的锌被去掉。

     三、铜与免疫:铜缺乏可能通过影响免疫活性细胞的铜依赖酶而介导其免疫抑制作用。已知铜是许多酶的组成成分,诸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血浆铜蓝蛋白、单胺氧化酶等等。铜缺乏,吞噬细胞的抗菌活性减弱,机体对许多病原性微生物易感性增强。胸腺素和白介素分泌物少,淋巴细胞增值及抗体合成受抑,NK细胞活性降低。已证实铜能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铜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牡蛎、贝类海产品食物以及坚果类是铜的良好来源,其次是动物的肝、肾、谷类胚芽部分。

     四、硒与免疫:硒是人类及动物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硒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和免疫增强作用,硒能维持或提高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

      食物中硒含量测定值变化很大,例如(以鲜重计):内脏和海产品0.4~1.5mg/kg;瘦肉0.1~0.4mg/kg;谷物:;<0.1~>0.8mg/kg;水果蔬菜<0.1mg/kg 。

      影响植物性食物中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栽培土壤中的硒含量和可被利用的量。因此,即使是同一品种的谷物或蔬菜,由于产地不同而硒含量不同。例如低硒地区大米硒含量可少于0.2mg/kg ,而高硒地区大米硒含量可高达20mg/kg,有万倍差距。

     事实上,营养缺乏或营养不良,常常不是单一营养素缺乏,即使是某一种营养素缺乏,也可能引起其他有关营养素缺乏。研究表明,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的诸多营养素中,有些营养素之间可互相发生作用,从而导致对免疫功能的有利或不利影响。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膳食平衡是至关重要的,要想获得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就必须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的十条标准合理安排自家的饮食。吃的香,吃的好,不如吃的合理,吃的科学。对上班族来说,做到合理膳食确有困难,就要咨询营养师看是否需要补充适合自己的营养制剂。

     合理膳食+天天运动+营养补充剂=我的健康生活——把钱花在高品质的饮食和运动上是最明智的投资!

     最后,以周立波先生的经典微博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关于运动和健康方面的钱该花一定要花!而且要拼命花、努力花、抢着花!因为这花的是医院的钱,你不花,将来还是要交到医院的!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

       本文参考文献:《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上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