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宣教应以《膳食指南》为准绳
前日看到北京著名营养讲师徐静女士在微博中分享了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先生在《第二届营养宣教技术培训班》上的一段话:“营养师做宣教时不妨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假如说和《指南》有矛盾,不要贸然宣传。是不是《指南》就是真理了呢?也不是。因为科学是发展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会认识到以前若干我们不认识的东西,新的证据也许会证明我们这里面有错误,我们就要进行修改,使它更正确,目前我们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把我们认识到的是正确的、是对人民健康负责的只是拿出来了,希望它能够为人民的健康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当初自己是在山大公共卫生学院参加的营养培训,主讲老师是当时的公共学院院长、山东营养学会理事长徐贵发教授率领的专家团队,他们在讲课中自始至终都以平衡膳食为原则,要我们在以后的营养宣教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记得在08年的6月份,山东营养学会按照卫生部的部署,加大力度宣传、推广新版《中国居民民膳食指南(2007)》,由于自己一直坚持学习,在营养宣教中围绕膳食指南并结合自己日常的饮食实践宣讲,得到了老师们和大众的认可,所以很荣幸地应山东营养学会的邀请和山东营养界的前辈们为伍参与营养学会组织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宣传稿的写作。
当看到葛可佑先生上述那段话时,回首自己几年来走过的营养师之路,并为自己能够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行而感到欣慰。饮食与营养是当下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占据了网络、博客、微博、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书籍等相当大的篇幅。只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的错的都敢胡讲乱说。那次我去新华书店买书,看到介绍食物相克的书籍竟有好几十个版本,并且购买的人络绎不绝。看了书中内容的人,没有不立即分享与他人的,于是网上随处可见关于食物相克的言论,电视上食物相克的说法也屡见不鲜,实际上,食物相克并没有科学证据。
葛可佑先生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兰州大学的专家们,对“食物相克”进行了研究,随机选取了130名健康的志愿人员,针对民间流传最广的“相克食物”——猪肉和百合、鸡肉和芝麻、牛肉和土豆、土豆和西红柿、韭菜和菠菜进行了实验。他们按照家常方法进行烹饪,在志愿人员食用这些“相克食品”一周后观察他们的尿液、大便、血压、精神、体温等反应,结果一切正常。葛可佑先生说:“人体与食物之间存在的是适应、口味、搭配的问题。理性搭配、尽量把每种食物的口味和作用发挥到最大,才是真正的合理饮食”。
我在一些营养讲座、电视养生栏目、各大网站的博客、微博上经常看到关于酸性体质、食物的酸碱性对身体的影响等等说法。今天也想借此机会提醒大家,要正确认识“食物酸碱平衡论”。
“虽然食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但人类在长期适应膳食条件下,体内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以保障内环境(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平衡。健康人血液的РН值恒定保持在7.35—7.45的范围,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除非在消化道、肾脏、肺等器官发生疾病造成人体代谢失常时,才有可能受到影响。文件检索未见因为日常摄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值改变的研究资料,,也未见到因为血液PH值变酸而至有关慢性病增加的科学证据”(中居民膳食指南第10页)。
讲营养,就是要讲究一个合理的膳食、均衡的营养,不教条、不偏颇、不草木皆兵、不人云亦云。说实话,重金属污染、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等,在当今的食物中要想不存在是不可能的,这不能吃那不能吃,总不能把嘴巴扎起来吧?关键是我们对食物的选择一定要多样化、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制定的原则,合理地选择和搭配每天的食物,当然,要想吃得更加健康、更加安全,还是别怕麻烦,尽量买来天然食物自己加工制作。
最后,以范志红老师的一条微博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怎样吃最安全】不是教大家如何鉴别食品中有没有瘦肉精和激素,而是告诉大家怎样在不安全的世界上找到生存之道。营养和美味可以兼得,营养好的食品会增加安全性,安全的食品也须有营养价值才值得吃。如果每个消费者都吃对三餐中的食品,就能够基本保证饮食的安全,无需为各种食品掺假信息惶惶不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