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标志着严冬的来临,冷空气将随时光临我们的生活,面对寒冷,我们将如何度过?
好多人经常对天气的寒冷感到无奈,怨声载道:我最惧冬天,手凉凉的,足冷冷的,吸点凉气胃就痛。其实,大可不必为冬天的寒冷而不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热有热的应对,寒有寒的办法,才能让您的365天遇热且安然;度寒而从容。
首先,要顺应气候调整饮食,为了抵御寒冷,膳食中尽量吃一些活血、温补的食物。因为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利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无热血可流动,难怪要四肢不温。
要保证三大产热营养素的供给,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膳食中普遍存在着脂肪、蛋白质摄入偏高,而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谷类的摄入越来越少,实际上谷类是最廉价、最安全的产能营养素。它的摄入量应该占三餐总能量的55%~65%,据我所作的调查,能够吃够这个量的人很少很少。我国人民传统的“腊八粥”就是一款搭配非常合理的膳食,各种杂豆类加上各种米类,再加上红枣等。但是人们只在“腊八”那天才想起来吃它,其实日常的饮食中可以每天都喝一顿这样的粥,再配一些面食、米饭、粗粮发糕、煎饼等就基本保证了55%~65%的碳水化合物的供给。
活血、抗凝血、温补的食物包括:黑木耳、银杏、各种菇类、核桃、黑芝麻、小麦胚芽、羊肉、狗肉、深海鱼、北极虾、鲫鱼、鳝鱼、鸡肉、鹌鹑、葱、姜、蒜、辣椒、洋葱、韭菜、胡萝卜、糯米、栗子、大枣、桂圆、枸杞、山药等。
下面介绍两款菜品,供大家参考:
一、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黄酒、调料适量,入砂锅大火开锅后转小火90分钟即可。功效:温中补血、祛寒强身。
二、炒双菇: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鲜汤、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麻油适量。做法:香菇、鲜菇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鲜汤烧开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即可。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这道菜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
另外在饮食中还需注意的是:天冷时大家都偏爱麻辣火锅,由于我们北方虽冷但气候干燥,火锅里又是羊肉又是辣椒又是胡椒,总之全是些热性食物,经常食用,难免要上火的,所以在吃麻辣火锅时不妨搭配上一些凉性的蔬果如:黄瓜、马蹄、西红柿、梨、猕猴桃等,并且注意每天给自己的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1500ml~2000ml。再就是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屋内热气腾腾,食客们吃得满头大汗,可是出门后,室外滴水成冰,这一热一凉对身体危害很大,特别容易感冒,所以在吃麻辣火锅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避免因一时的疏忽而伤害身体。
其次,要顺应环境,动静相宜。《黄帝内经》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应该早睡晚起,但也绝不是提倡睡懒觉,睡眠时间过长与不足都不利于身体。冬季里喜爱晨练的老年人应该等到9点钟后太阳出来了再行锻炼,但是大雾、大风等恶劣天气还是以室内锻炼为好。运动不但是驱除寒冷的最好办法,还可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也有不少的人惧怕寒冷,把自己“拴在”家里,守着暖气不出门。不错,暖气可驱赶室内寒气,让人感到温暖舒适,同时也可能“烘”出一些病来:门窗紧闭、室温过高、空气干燥,极易造成皮肤发紧、鼻子、嗓子干燥、血粘稠度增高、胸闷、血压改变,这些都应引起中老年人的警惕,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穿戴暖和到外面享受一下阳光的温暖,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才是合理的生活。
希望大家在饮食上合理搭配,在生活中动静相宜,吃得舒心,睡得踏实,动的潇洒,活得自在,温暖过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