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摘秋天——滋补篇:药食同源

(2007-10-29 10:15:48)
标签:

健康/保健

 

           采摘秋天

                                           ——滋补篇:药食同源

           跋过青山,涉过碧水,越过田野(参见前面三篇:青山篇、碧水篇、田野篇),有些累了,该滋补一下了。已是深秋,各种诞生于2007年秋天的有着食疗效果的植物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我穿梭于各个市场,找寻天然的、加工程度低的、色彩各异的、物美价廉的、药食同源的滋补佳品。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本草汇言》认为,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含有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素A、维生素B1、B2、维生素C和钙、磷、铁等,具有增强白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新生的药理作用,还可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也适合用眼过度的电脑一族。

           在所有的滋补食品中,它长得算是最美艳的,红的靓丽、红的诱人,无论煲汤、做菜、冲茶、泡酒,它那得天独厚的红色、娇小玲珑的身姿总是抢先映入人们的眼帘,其营养与色泽独领天然保健食品的风骚!

           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凛冽的秋风,不把花草树木削成秃枝决不罢休。但它的淫威却奈何不了菊花,烂漫的菊花开的蓬蓬勃勃,随着带雨的秋风且歌且舞,饱经风霜却无怨无悔。人们不但可以观赏它绽放的俏丽,还可以把它当成养生佳品摆上餐桌。前日我买了一枝黄菊花,做了一锅菊花粥,鲜菊花特有的清香比干花要浓郁的多,飘在碗里黄灿灿的,让人好生喜欢!

第二天我干脆买了一盆菊花,养在家里先看后食,从花盆到饭锅仅一瞬间,营养物质一点都不流失,朋友们何不尝试一下?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可以调神益气,降血压。菊花对治疗眼睛疲劳,视物模糊有很好的疗效。因我查资料、写文章离不开电脑,有时感到眼睛不舒服,所以菊花早已成了我选择的食物之一。

           百合——味甘,性微寒,入心肺经。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养五脏等功效。百合含有蛋白质、钙、铁、锌、镁、钾、硒等矿物质,还含有秋水仙碱、百合甙及各种维生素。百合食用方便,可荤可素可炒食可烧汤,泡好后,色泽洁白,与任何蔬菜搭配都非常和谐且口感清爽。

           银杏——入肺经、益脾气、定咳喘、缩小便。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微血管循环,降低血液粘度,化解淤血等功效。银杏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养脑神果”,它含有的黄酮类物质。能增强大脑细胞的活性,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养脑健脑,提高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银杏是地球上最早的植物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称。它白白的外皮里却包裹着一颗微微发绿的果仁,特别是煮熟以后,更加绿的尤如翡翠一般,口感有些像糯玉米,稍有一点苦滋味,因其有毒性,固不可多食,食用时剥去外壳后还要将里面果仁上的薄皮也去掉,最好将芯也去掉才可放心食用,每天吃十几粒即可。

           桂圆——味甘、性温,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健脑益智的传统食品。对心悸、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贫血有益。因桂圆性温及易助火,动胎动血,所以孕妇应禁食。桂圆要挑个大、肉厚、核小,肉质在光照下透明的,肉质发黑的是陈货,口感也不好,挑选时要注意。桂圆含糖较多,糖尿病人慎食。桂圆的食用主要以煲汤、煮粥、做羹、泡茶,是食用简单方便的滋补佳品。

           滋补食品数不胜数,我选择这五种,一是物美价廉,普通百姓都吃得起,并且容易买到;其次,中医讲究“五行”,那么依次:枸杞——红(心).;菊花——黄(脾);百合——白(肺);银杏——青(肝,虽然它壳是白的,也入肺经,但它的果仁是绿的,肯定也是会养肝的。中医对肝的描述是:肝藏血和疏泄,银杏活血化淤的功效有利于肝脏所需的气血舒畅);桂圆——黑(肾)。所以,经常吃这五种食物,对维护五脏的健康是大有益处的。再就是,这五样食物的制作与食用非常简单,我通常是:早餐的粥里加入银杏,关火时撒上鲜菊花;枸杞、干菊花、桂圆泡茶喝,桂圆也可做零食吃;百合可随便加入日常的炒菜或汤羹中。

           谁说得记不清了,但这句话我牢记心中了:把你的食物当成药物吃,千万别把药物当成食物吃。秋天在哪里?在药食同源的食物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南京见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