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苞待绽访南边(1)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位于长江支流黄柏河西支的右岸边,原宜(昌)兴(山)公路、现312省道30公里处的夷陵区黄花镇的南边村,既有全国文保单位200多年的南边古民居群,又有2016年重建的南边抗日将士陵园。
先说那个南边古民居。
晓峰大峡谷是宜昌城西北一条长约160公里,几乎与长江平行的石灰岩裂谷。一条晓峰河(今称黄柏河西支)就在峡谷间蜿蜒曲折。就有了晓峰的山川秀美,绿水长流,就有了青山绿水间的不宽的河流冲击平原,就有了宜昌至兴山公路(又称312省道)30公里处的南边村。
关于南边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清朝皇帝皇恩浩荡,曾给古民居主人御赐楠木金匾而得名楠匾村,
其后数百年间,知识甚少的乡民以讹传讹,慢慢就简化为如今的南边村。其二说古民居的位置位于大良山断崖的南边而得名。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些。不过南边古民居是易姓的家园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
从民国初年修订的12卷《易氏族谱》得知,易氏先祖相传是周文王十三子雍伯之后,春秋时食采于易因而受姓。战国时散居天下。唐代由山西太原迁入星沙(今长沙)。到宋高宗时,又由星沙迁峡州(今宜昌)。因避乱,易姓戴圣公一脉于清朝中期迁入深山峡谷的南边。迁南边后,其中的忠祚公支脉又颇有起色,长子易国黉,次子易国学,一文一武。其中那个东湖县太学生,号称“大夫门第”的易国学秉承
“勤俭忍让,忠厚传家”的家训,培养了独子易起伦(1802-1854年),15
岁娶杨氏,生有二子。长子易贤典(1824-1904年),次子易贤漠(1829-1907年)学有所成,官至五品(厅级干部)。典、谟做官告老还乡时购田产置家发富。
据说他们两兄弟仅在咸池口一带就买了 5000
多石稞的土地,设立六个仓房,囤积粮食。他们还办钱庄,放高利贷,开设酒坊,办商店等。在南边号称“万石富豪。”易贤典以自己为易氏正统传人,编写了《易氏族谱》。而民国时期担任过夏口地方法院推事的易德榜、担任过宜昌县中校长的易楷(1905-1985年)等都是从南边走出去的。
另据秦德标详解,南边古民居的由来要从易忠祚说起。据《易氏族谱》记载,出生在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的他原本就是附近山里的乡民,垦土为生。祖上据传是宋朝显贵,从湖南躲到这深山峡谷避难。相传在易忠祚40岁那年,他在挖苕窖时,从地里挖出祖上藏下的几缸财宝。就在林子包(小地名)买田置地、修造房屋,这就是易家“老号”的雏形。另据当地人称,“老号”古民居旁边的堰沟建有一碑,载有堰沟完成时是清朝嘉庆年间。可见南边古民居的建筑年代当为清代嘉庆(1796-1820年)时期,距今近
200 年。
易忠祚有两个儿子,共有六个孙子。因为一夜暴富,有钱可供子孙读书求取功名。子孙们发达后,“老号”不够住了,就有孙子从老号搬出去另建庄园。他的长孙易起伦官至二品,在道光年间对祖父的“老号”进行了扩建。易起伦的长子易贤典于清咸丰年间,在祖屋“老号”旁边,新建了一座“宝和”庄园,比祖屋更大更气派。次子易贤谟,再次扩建“老号”祖屋。至此,易家四代人历经70年,完成了“老号”“宝和”两座庄园的打造。
前一篇:唯有江山不老(4)
后一篇:樱苞待绽访南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