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有江山不老(4)

(2023-08-17 05:18:57)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散文杂感

唯有江山不老(4)

众所周知,宜昌有三座仙人桥。一座在夷陵,一座在宜都,一座在点军。我们抓紧时间,考察了其中的两座。
能到宜都红花套镇“御江南”小区附近的“小仙人桥”是计划之外的。由于车从点军江城大道而来,开到艾家镇柳林村仙人桥附近时,既没有转弯处,也没有匝道口下快速路,就索性直接钻过了宜昌公路大桥,开到了那里。宜都的仙人桥就在江城大道边,桥下广场有公交车停靠点,却没有停车场,只好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了一下。这里已被整体开发,桥的两侧山壁上雕刻有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的塑像和诗词,流连其间,还是很有意思的。只可惜,我们时间有限,匆匆留一合影,用流行语来说,纯粹就只是打卡而已。
而在宜昌点军艾家镇柳林村的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立于长江边的悬崖峭壁上,飞跨山涧,形如弯月,貌似彩虹。由于这座仙人桥要比宜都的那座仙人桥大,所以人称“大仙人桥”。宜都的已被开发供游客观光,点军的却还是未开发的天然景点,就那么“天然无雕琢”的藏在长江岸边。大自然把点军仙人桥“搭建”在号称“全楚西塞第一关”的荆门山上,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就不难理解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里表达的意境和气势:“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
这次寻访仙人桥多亏有李志伟老师带路。他不仅知道从江城大道去到江边的小路,还知道清末民初来到宜昌的亨利·威尔逊在1908年的2月的一天上午,就是站在仙人桥的东侧小山上拍摄的那张“宜昌下方9英里处的虎牙峡”的照片。更重要的是,李志伟老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仙人桥的形成因素:石桥所跨的两座大山原来应该是连在一起的,只因中间部分的石质较为脆弱,由于风化、崩塌作用的影响,又经过日晒雨淋、流水冲刷、山洪肆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便形成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旷世奇观。李志伟老师这样写道:“在两山之间,石桥凌空飞架横跨山涧,貌似一道彩虹,气势磅礴,桥下中空如门,巧然天成。”
知名记者俞植桃老师把仙人桥说成是“又一网红打卡地!天涯海角宜昌分角”。她如此写道:“仙人桥下洞的角度随行进而变化,初如一弯新月,再如一镜窥天。这山奇特,腿短腹鼓,与仙人桥及桥洞连着看,有如一款质朴老茶壶,汲江水,泡新茗;单看呢,又如一位敦厚的布衣大叔在江边站了几千年。”“宜昌的天涯海角,亦江亦海,一半沙滩一半砾石。”
一行人下土坡、过石涵,下面就是作为点军艾家镇柳林村与宜都红花套镇渔洋溪村分界线的仙人溪(原称柳林河)。我们运气不错,春水未到,溪沟基本干涸,就很容易地沿着河沟走到长江边。江风迎面拂来,叫人精神一振;残余的江雾却将对岸江北的高楼大厦变得模糊;一左一右的两座大桥各领风韵,有大轮鸣着汽笛启航,激起的波纹卷到李明义、张永久、李志伟老师脚下的沙滩上,细腻无声。
抬望眼,仙人桥上翠柏葱郁,荆棘丛生,而几乎垂直而落的悬崖峭壁上除了被风霜雨雪的岁月染成了青黛,却似乎寸草不生;看得见悬岩上有人工开掘的洞穴和绳索的痕迹,那是洪水季节,江水倒灌,经过偏岩子,涌进天鹅抱蛋石,形成洄水湾,就成了当地渔民停靠渔船的港湾。清代诗人田钧在他的《夷陵竹枝词》中写得好:“仙人桥上白云封,仙人桥下水汹汹,行舟过此停桡问,不见仙人空碧峰。”
一路边走边看,一路边议边想,在点军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多少名胜古迹、建筑群落都荡然无存;在走向未来的征途中,点军翻天覆地的变迁有目共睹,由此对自然景物和古建筑的保护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站在荆门山下,看大江东去,望仙人桥雄姿,才会领悟到宋代诗人林外在《洞仙歌》里所表达的“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
感谢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杨煜(三峡书生)、俞植桃(水荇牵风)、李志伟(悠游天下)、张彬(三峡新媒)的友情合作;感谢陈军娥(珠宝诗人)、孙波(刀剑如梦)、余红(水果茶)提供的照片;感谢刘思沪、罗洪波、李明义、张永久、曹蓉、李志伟、孙波、陈军娥、余红等一路同行。(202302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