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江山不老(3)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土三公路现在是287省道的一部分。过了省级旅游乡村落布淌,也过了有着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的碑湾村;过了席家淌村,再过了有石林的枫橡垭,就拐到只有两车宽、起伏大、弯道多,但全线刷黑的乡村道路上。满目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就是车少人稀。不过道路状况都很好,从土城过来,到高岩村不过25公里,可是山区公路,半个小时是绝对跑不到的。
传说高岩村有个潮水洞会不定期发潮水,导致涉水渡河的路人和在潮水河边洗衣挑水的乡民猝不及防,被潮水吞没。当地一士绅便出资携妻儿与山民修桥,其子也不慎被潮水卷走。士绅悲痛之余绝不放弃,终于建成一座石桥。由此感动上苍,士绅后来一连有了八个儿子。故把此桥改称多子桥,把桥边搭建的木屋称为多子寨。
真没想到点军的大山深处会有这样一个群山环绕、小桥流水的多子寨民宿。虽然只有九座独立的乡野游玩木屋,可是房型一应俱全,加上配置的空调,就号称集住宿、餐饮、游乐和户外于一体。这里空气清新,同行的老师们纷纷走下车,穿行在小径与木屋、小河与丛林之间,自然就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野气息。文静的曹蓉很喜欢这里的氛围:“亲近自然是一种幸福。”
顺便给高岩村多子寨打个广告:假如你厌倦了都市的喧嚣与忙碌,不妨选择这个有树荫、流水、花海、鸟鸣的民俗小寨在绿水青山里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恬静。归隐山野民宿,品无限诗意。静心于康养闲适的古村落,便是岁月静谧,人间美好。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最好的自己。
客车在乡村公路上转来转去,能近距离真正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当薄雾霁散,绿原翠林,青烟缭绕;阳光下,掠过车窗的那些远离尘嚣的古朴村落,烟火人家,还有公路边的流水潺潺,一切都如此的惬意自在。拐了一个急转弯,客车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场坝上,市级文保单位杨家淌老屋到了。
据三峡书生(杨煜网名)介绍:位于高岩村八组的杨家埫老屋由杨氏第四代杨开仁于清朝道光16年(公元1821年)修建,为干打垒风格,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坐西向东,面阔九间,二进阁楼式建筑。硬山搁檩,悬山式屋顶,盖小青瓦。台基高3米,正门台阶15踏,占地面积844平方米,横长方形布局,纵深两进,横连十一屋,共有4个天井。此地为杨氏家族发迹之地。修建此屋的杨开仁举人出身,曾出任过湖北议员,在当地具有较高声誉。房屋建筑在当地屈指可数,规格较高,是点军区目前唯一保存较好的建设规格高的古式天井屋。刘思沪老师认为:杨家淌老屋左右两旁有七座小山相围,形成半月形。当地居民称此为“七星伴月”。
一砖一世界,一瓦一春秋。走近老屋,触摸着它斑驳的墙壁,感受着它的往日气息,聆听它每一丝光、每一道影里暗藏的老故事,仿佛回到了以往的旧时光。土屋内木雕、石雕的图案精致而多样,花纹历经多年而依然清晰;屋外的墙上,还残存着毛主席语录;还有挂在墙头的簸箕、靠在墙边的卷席、有些破损的老风车,以及这里的每一个老物件,都映射出老屋的旧时光。美女余红坐在老屋门口高低错落的青石台阶上,任思绪在阳光下飞扬,也有些穿越时空的感觉。
李志伟老师带着大家去到距离不远的高岩村六组的另一处杨家老屋去进行了考察。三峡书生提供的资料上说:这栋杨家老屋也为清代民间建筑,坐北向南,面阔三间,二进阁楼式建筑。硬山岩石封火墙,屋顶盖小青瓦。有着横槽式大门,如意轩顶,额枋雕花。老屋背依高山,下临公路,屋场地高出村级公路20余米,视野开阔。
令人震撼的是老屋那一堵清水墙。但凡了解明清建筑的都知道清水墙要用进行过截头、刨直、磨平等工序的清水砖;清水墙砌筑工艺要求极高,不仅灰缝要一致,阴阳角要锯砖磨平,接槎更要严密与美感,砖缝用灰浆填充,以防止风雨的侵袭。更有那对称雕花的石窗,怎么也想不出那些标准的圆孔是用何物钻透青石的。
因为年久失修,该屋左侧两峰封火墙损毁,这栋老屋的屋顶基本上全部坍塌,屋内杂草丛生、瓦砾遍地,和李志伟老师说的一样:“说不定下次再来,这屋就不复存在了。”就有了些惋惜之感。老师们就在老屋前合影,和不远处一栋小楼前正在划篾的老人打听,方知这杨家后代早已进城。老屋因为长时间无人居住,也因为年久失修,得不到妥善保护,发生坍塌也是必然的。看来,如何对私有的老屋实施必要的管理和维修也是点军文保迫在眉睫的大事。
其实人这一辈子,不管能走多远,最忘不了的还是那个地下埋着先人,地上立着老屋的地方。所以请记住老屋,记住回家的路!点军之行精彩部分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