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江山不老(2)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印度的泰姬陵,古中国的长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国家和民族的“老屋”,历尽几千年的风雨和变迁,从而成为国家和民族永恒的记忆,历史符号和文化丰碑。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记忆中的“老屋”弥足珍贵,甚至是城市的灵魂和根。
点军历来就是农耕文化,近代成为宜昌的蔬菜基地,现在凤凰涅槃,弯道超车,一跃变成宜昌主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就使得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文史爱好者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点军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现状很感兴趣,于是就有了这次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部分文史老师对点军区部分文保单位和老建筑进行的考察,其中重点就是那些颇有代表意义的老屋。
都说“养在深闺人不识”。笔者不知多少次来过十里红,也不知多少次踏着这条乡村公路走向山谷深处的那座天主堂,可真不知道就在这个小渔村鳞次栉比的建筑群里,还深藏着这样一座很有气质的龚家老屋。在整个村落夷为平地的建筑垃圾堆中,那座具有典型民国特色的小楼巍然屹立,就很有些“唯我独尊”的气概,在渐渐溶化,渐渐稀淡的江雾中时隐时现,好似往日重现。
据载,龚家的先祖是顺着水路,从秭归茅坪到十里红落地生根的渔民。从后山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的那块“故显考龚绍培老大人”的墓碑推断,龚家在这座渔村繁衍生息至少已有十代人、近一百五十年历史。据原点军区文旅局副局长杨煜介绍,这座小楼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叫龚世楷的从渔夫转型到木匠,靠造船发财后修建而成的,至今也有百年历史,故被称为龚家老屋。抗战期间,曾作为日军在江南的指挥部。
龚家老屋很有特色的传统坡式屋顶,加上檐下民国特色的装饰线条,再加上厚重的石头门框和斑驳的青石台阶、“旭日东升”雕花的大门,就很有历史的沧桑感。走进门去,很惊讶房屋四壁依然保存很好,穿堂风夹着稀薄的雾气招摇而过;沿着简陋的木楼梯走上二楼,脚下的木地板随着人的移动而微微起伏,弹性十足;楼上的天花板有些破损,露出里面细长的杉木条。美女余红在窗棂前挥挥手,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的龚家老屋就有了些灿烂妩媚的活力。
阳光中,客车驶过了点军大道,在土城转个弯,轰鸣着冲上了土(城)三(斗坪)公路,也就是现在的S287。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深夜,司机勇儿驾着一辆因为堆满了竹子超高而有些摇摇晃晃的东风140加长货车就曾经走过这条1979年建成通车的乡村车路。四周一片漆黑,只有车灯照亮前面的碎石路面。路过界碑(今为三岔口)的时候,停车方便,秭归造纸厂的那个采购员告诉我们,前不久有辆车从山上滚下去,车毁人亡,于是,晚饭时喝的酒全变成冷汗下来了。
政府在2016-2022年间花巨资对老旧的土三公路进行了升级换代,使得原来崎岖不平的碎石山路变成了较为平坦的柏油路。行到半山回头眺望,那个因原来建有一座寺庙而得名土城寺的集镇四面环山,状如城墙,远山近树在蓝天白云和阳光下连绵浩渺,土城就在其中。就想起了明代雷思霈曾有“登楼间到寺,分岭势如城”的诗句。
土三公路点军的至高点原来叫界碑,现在形象的称为三岔口。李志伟老师向大家推荐岔路口上的那座梯形土木结构的老屋,那是一大栋顺着公路分叉的形状修成倒八字形,两边各有七八间房的大型建筑,甚是少见和有趣。这样干打垒的建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较为普遍,而修建的如此宏伟却因为原来是作为粮食仓库使用。如今几乎被废弃,只有原来的供销社缩小成了如今的小卖部。李明义老师还与小卖部的老板进行了交谈;好在还有南来北往的车来人往,这栋土屋现在就成了地标性建筑了。陈军娥老师坐在门前的长条椅上;阳光从山间倾斜过来,还记得当年公社的情景吗?
从十里红村百年前的私家豪宅到三岔口村的公社仓库都依然存在,它们或在大规模拆迁中幸运保存,或继续发挥着老屋的作用,这也是当地“能保则保”、“物尽其能”的正确抉择,值得点赞。点军之行精彩部分会继续。
前一篇:桥河印象(美篇版4)
后一篇:唯有江山不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