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河印象(美篇版4)

(2023-08-13 05:30:22)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散文杂感

桥河印象(美篇版4)

走出桥河巷的尽头,便是“水色清明十丈”的清江,可以远远看见那南接燕子岩,北搭清江嘴的清江一桥。张永久就曾经是那座于1973年毛主席诞辰之日建成通车的全长370.85米的大桥的无数建设者之一。而在清江无桥时,这里也曾经是千帆游弋,百舸争流。作为当年交通往来的主要工具的木划子,就在那清澈的江水中来回穿梭于两岸,如诗如画,很是好看。
说到桥河,其实关键就是那座在陆城历史最为悠久的桥河码头。原来的桥河码头不过就是顺坡泊船的原始状态,直到民国五年(1916年),宜都县知事彭茂修,利用劣绅韩全之的2000串罚款,才修筑了桥河至新街(即邻苏巷)30米长的河坎,并在原有码头的基础上建筑了宽1米,共30余级的石砌台阶。那个时候,天生实业、天吉庆等茶号的茶叶均在这个码头上岸,桥河码头更是清江、长江的各种船只停靠点,还有从清江嘴往返桥河的渡口小船悠悠。
史料记载,1969年7月的那场特大洪水冲毁了陆城清江边大部分壁岸码头。当时的县交通局和城关镇组建了“城关码头修复指挥部”,利用国家拨款和县装卸公司等单位资金共数十万元,以三线建设民兵为主体,并动员陆城各单位职工搞义务劳动,苦战3年,重新用条石浆砌了合川门至桥河河岸共880米的堡坎和码头。其中就有1972-1973年修复和扩建的桥河码头工程。
扩建后的客运码头为左右两条,每条是宽6米的踏步青石台阶,每级台阶宽30厘米,厚15厘米,每隔一定高度留有与斜坡码头相连的1.5米宽的平台,便于上下船旅客休息和货物运输。两条台阶之间也是宽6米,用片石浆砌成12的斜面。同时将桥河码头填高至1954年洪水位线以上,拆掉一些旧建筑,使其成为桥河码头的一个大货场。该码头建成后,桥河就成为“清江号”客船的专用码头。先是每日发一班,后增加到两班,从陆城桥河开往宜昌大公桥码头;还开有洋溪经停枝城、宜都到宜昌的客班船;也有发往清江石门的小型机驳客船;还可接受部分货船上下货。
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桥河码头又一次进行了扩建修缮。只是1992年以后,因宜都陆城经红花、虎牙到宜昌的公路全线通车,水上客运量骤减,“清江号”客船停运,桥河码头功能逐渐丧失。到2010年,清江边的吊脚楼全部被拆,昔日的垃圾堆被填埋,滨江路建成。行道树种上了春季嫩叶多为红叶,夏季黄花满树,入秋叶色变黄,果实紫红,形似灯笼的栾树,大货场也改建为桥河小广场,码头完全失去作用。如今快半个世纪过去,原桥河码头虽然还保留着最后一次扩建修缮的痕迹,但让人记住和看见的只有栾树花开落满地。似雪,似金,最似那初秋的浪漫。
站在桥河码头,远远的还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合江门码头,那里以前为陆城的货运码头。从清江而来的木帆船到这里将山货、药材和其他货物过载到大船上,上去宜昌重庆,下去沙市汉口,而水运到汉出口的宜红茶也多在此装大船启运。1970年11月,“城关码头修复指挥部”调来参与建造枝城长江大桥的姚店向阳和城关三江两个连队的民兵,将合川门改建成“Y”型的新轮船客运码头。
从此宜昌到沙市和武汉的大轮船都会停靠在合江门码头,顺坡而上,就是陆城繁华闹市。如今繁华不在。好在上半部三分之二的码头台阶尚存,中间宽阔的休息平台是陆城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好去处,我们去的时候,音乐还在,大妈们已散场;1966年修建的那座陆城标志性建筑“宜都”牌坊还在,正好作为我们合影的背景墙。
如今,桥河的这一美景中的狮子、庙、桥,早已经成了风中的传说;茶商堆积如山的仓库和“大信花行”的棉包也早就被岁月“清零”;土地庙“祝二麻子”带头“玩玩意儿”不见了踪迹;杨守敬故居大院外多少有了几分遗憾;“刘金记”的煎炕肉饼和桥河鼎锅羊肉的香味早就随风而散;只是走进豆腐社的那两扇松木大门,一股温甜的豆浆的清馨就依然会在记忆中扑面而来,那就是陆城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盼。清江边曾经一字排开的吊脚楼不见踪影;曾经的大货场早已变为小广场;清江木船的白帆,长江轮船的破浪前行都看不见;那些短裤赤背的码头工肩挑背扛的身影和他们的劳动号子也都早已不见。
可是我们这些到陆城来领略桥河印象的老师们,却依然能从如今变得沉寂的老街区里找到城市变迁下遗留的独特记忆;依然能从张永久的介绍中看到桥河那些老建筑、老石板、老街巷、老码头曾经的老风景;依然能从那小巷深处岁月斑驳的痕迹,清江平静如镜的江面和满是年代记忆的码头石阶上读到曾经的人间烟火气。
桥河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老宅,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牵起了一段久远的回忆,于是就融进了一脉情怀,融入了些许文字,被陆城人浅吟成了一曲清歌,弹拨出一首美曲。站在桥河中央,信步而行,随意走去,就能感知所有与记忆中的那条街区难于割舍的情缘,也就渲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河印象。(202210)
感谢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精心组织,感谢各方好友提供的众多史料,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翻阅。感谢刘思沪、李明义、张永久、沈传诚、罗洪波、王念时、张勇、胡立洪、向东、孙波、曹竟斌、曹蓉、陈军娥、余红、向斌兵等一路同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