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河印象(美篇版2)

(2023-08-10 04:46:59)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散文杂感

桥河印象(美篇版2)

有人说,宜都地名历史早于宜昌。早在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汉昭烈帝、刘皇叔刘备就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宜都”始得名。有人说,陆城早于宜昌城。三国时,吴大都督陆逊屯戍宜都,“遂筑城于此,以拒蜀汉,后因号曰‘陆城’”。有人说,桥河早于陆城。但凡有两江相汇、有码头的地方,都是靠水吃水,在码头的吞吐历史中逐步造就了城市。
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前,陆城与外界的往来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水上运输。从明清开始前后经历民国和新中国,直到1992年宜都经红花、虎牙到宜昌的公路修通以前,桥河不仅(原名桥河口)是陆城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口岸,还是昔日的风景名胜。陆城民谣中说的“土帝登土帝”指的是城墙下的半边街(现名中山路)。而“桥对桥,庙对庙,两边狮子对面笑”是对桥河景观的描述。有河、有桥,有庙,桥河之名也由此而来。
桥河巷位于陆城胜利社区清江边,东与半边街毗邻,西接邻苏巷。南北方向,全长约150米,巷宽2.2米-6米宽窄不等,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江边码头。桥河巷形成在唐宋时期,青石板路的形成在明朝。从西正街踏着青石阶梯而下,很容易就可从巷内的石板排列看出明代的街面遗迹留存。
说是当年的桥河相距百米内有两座石拱桥,与清江平行而建。桥与桥之间的两侧有两座庙,其一水府庙。祈求清江造福居民,少生祸端,1953年因修建前进仓库(粮食仓库)而拆掉。其二火神庙,与水府庙相对应,取水火相克之意。原址座落于西正街111号(原农业银行陆城办事处)。
宜都的码头是明清朝代从陆城的“合江”西门外往西南方向的清江扩展的。《宜都县志》载:“清江口,在县治北清江,徭编渡夫一名。”说明清朝初年在清江边,官署就设有专门的渡船渡夫,以供官员、邮差等公干人员渡江,随着清末民初商埠开放,从紧挨西城墙的半边街(中山路)到由桥河码头通往西正街的桥河巷,又添了“门瞰清江”的新街新码头也连通岸上,这就构成了如今桥河历史街区的雏形。
桥河以前的水上运输十分发达,常常被各种船只挤得水泄不通。不仅有行驶在长江上的木帆船和小火轮均在桥河口码头停靠,在清江没有拦河筑坝之前,八百里清江船业运输也同样非常活跃。据说清江河上的“峡划子”可至资丘, 渔洋关至新街口可行“摇摆子”船。
因为有了码头,桥河就变成了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条江河交通要道的节点,清末民初,每日停靠多达百余艘木帆船。将鄂西南山区及本地的斗方纸、皮油、桐油、清漆、药材、动物毛皮、宜红茶等运往沙市、武汉及海内外,同时将食盐、布匹、大米、瓷器、洋油、洋货等生产生活用品,通过水路运销到宜都及清江、渔洋河流域。据史料记载,二十世纪50年代,仅渔洋河登记造册跑运输的摇摆子船就达96艘。
由于当年水上运输是主要交通方式,桥河码头存在时间长,在这里,饭馆酒肆、商号客栈应有尽有,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加上与陆城老城近在咫尺,就使得这一区域成为从明清两朝,到经历民国和共和国时代,都是陆城最繁华的所在。最开始,宜红茶也是由此地起坡,然后转运到开往汉口的大轮船。《宜昌海关十年报告1922-1931》记载:“在距离宜昌约30英里的宜都出产少量的清漆,这些清漆经民船运到宜昌,随后转船运往上海和汉口,其中大部分销往日本,那里的需求量很大”。
宜昌红茶简称宜红,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十九世纪中叶,就有茶商来到宜都陆城开设茶庄,传授红茶制作技艺,拉开宜都红茶百年兴盛的序幕。宜都红茶,产自长江与清江交汇的丘陵山区。这里山峰层叠绵延,种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经过精心制作后的宜红茶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甜香高长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茶汤还会出现“冷后浑”现象,是我国条形红茶的代表之一。
宜红茶历史上因由宜都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很早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二十世纪50-60年代,宜红、祁红、滇红并列为中国三大出口工夫红茶。据记载,最多的时候,从宜都转运的红茶每年在数万担以上。现在的桥河巷9号、11号在清末和民国都是宜红茶的重要商号,解放后又曾作为宜都红茶厂仓库。
桥河巷33号原来是茶商的茶叶仓库,透过窗棂,可以想象当年成箱的宜红茶堆满整间仓库的盛况。有句话说的多好:倘若湖北有一种茶能征服胃口挑剔的欧洲绅士,那它不是毛尖云雾,不是玉露琼浆,必定是温暖和煦的宜红茶。它从遥远的清朝末年走来,是欧洲人心心念念180年的中国味道。即便一度外贸中断,也不曾断了欧洲人的宜红乡愁。
虽然桥河巷与邻苏巷那一片老建筑要么年久失修,要么挂上“危屋”的警示牌,那些残缺的飞檐上、拉着长长裂缝的青砖老墙间、白粉脱落的封火墙角和被风雨刷黑的瓦楞下,都长出了些许长短不齐的衰草。可行走在那狭小的街巷中,曾经的富豪、茶贩、官吏、挑夫、旅客、江浙人、山里人,似乎就和我们摩肩接踵,互道致意;那已变得冷寂的桥河口似乎还是当年的那样熙熙攘攘,还是热闹非凡,
《桥河印象》第二部分到此结束,敬请期待精彩的第三部分闪亮登场。当然,在《桥河印象》中,当年码头的繁华依然还在,桥河的盛世依然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