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河印象(美篇版1)

(2023-08-09 04:48:25)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散文杂感

桥河印象(美篇版1)

金秋送爽,旅行车右转滑下清江一桥,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一行参加县域经济考察的老师们在陆城繁华的西正街路边下车的时候全都笑逐颜开:因为今天充当桥河历史街区导游和介绍的是大作家张永久,他是陆城本地人,而且从小就生活在桥河这一片,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自然对这一带如数家珍。
张永久带着老师们从原名叫“新街”、后来的邻苏巷穿过。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和大藏书家杨守敬(1839-1915年)自号邻苏老人,他出生于此,小巷为其改名十分正常。方把邻苏巷30号定位于“杨守敬故居”,永久老师却在介绍中将其介绍为“杨家老屋”似乎更为贴切。
杨守敬生于商贾世家。4岁丧父,11岁辍学,后学习经商,在自家店铺打理柜台。在家期间坚持自学,终在24岁中举人。杨守敬并非“少小离家老大回”,而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终在42岁应召任驻日钦使随员,47岁回国就任黄冈教谕;63岁担任两湖书院勤成学堂总教长;73岁在上海著书;76岁在北京曾任民国参政院参事。
杨守敬一生成就斐然,其舆地学被称为清代三绝学之一。他撰写绘制了十余种历史地理著作和72幅历代沿革舆地图。与门生弟子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的《水经注疏》更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科学巨著,对现代水利也有一定参考借鉴作用。杨守敬的书法颇有建树,在日期间,受到不少东瀛学者的追捧,被誉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邓实之在《宜昌书画界琐谈》里回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驻宜昌日本商人视杨(守敬)之书法为珍品,凡有片纸,皆收购运走。此后宜地杨之墨宝即很少见了。
我们去的那天有些遗憾,没遇上这个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二年(1863年)续修的国保单位的开放日。老师们只能看看“杨守敬故居”那高大的石拱大门、白色斗墙和青灰色小瓦,抬望眼,还可以透过围墙望见与四邻相接处的徽派建筑风火墙高高的挑檐,长长的一排,视觉上很雅致。和有人说的那样:邻苏巷和杨家老屋没能决定杨守敬的命运,但杨守敬的大名却改变了这条小巷和杨家老屋的际遇。
传说很久以前,桥河附近的清江有一洄水湾,将清江上游漂流下来的树木柴草都聚集于此。于是,就有人将其打捞起来,堆码在桥河临江滩地上买卖。后来,鸦片战争后,桥河设立了海关性质的大查关,人们就把水里捞起的树木柴草交易之地移到了一百多米远的高岗上。又过了若干年,原本空旷的高岗变成了房屋连片的“薪街”,有识之人将“薪”字去掉草字头,避免了薪火,也正好叫新街。不过现在叫“邻苏巷”了。
查阅史料,新街码头是陆城码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江放排而下的木排或竹排都只准停靠新街码头以上等待分解或是重新组装,变成更大的排筏进入长江航道。据宜都港务资料,在清江、渔洋河跑运输的船,一般都停泊在新街码头以上的江岸,如需到桥河及以下码头装卸货物的,需等那些码头有空时才能前去停靠,或者船靠船过载转移货物,装卸完成后必须及时离开。
长约百米的邻苏巷西与杨守敬故居纪念馆一墙之隔,东与桥河巷相背倚靠,虽经过沧桑岁月和风雨飘零,目前仍保存着多栋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的建筑物。邻苏巷的那栋曹家老屋其貌不扬,却是清代建筑。曹蓉在这里找到了本家,照片中笑得阳光灿烂;当曹竟斌和曹蓉走进曹家这间百年老屋,阁楼上的旧木柜、依然完好的穿斗式木构架在亮瓦透进来的阳光中就有了活力。
比如“修旧如旧”的宜都盐局旧址,“油是精神,盐是气力。”在这栋不起眼的两层楼中,发生过多少民制、商收、商运、官税、商销的复杂往事。被粉墙壁画渲染的老建筑二楼窗户处似乎有竹子的翠绿逸出,楼顶瓦间还有飞来的构树叶摇曳。
这条老巷就像陈年老酒,经过岁月的沉淀,越发醇厚香浓;又似是历经沧桑淘洗的老人,古韵悠悠,举止间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老街半新半旧,留存的一半老屋上都挂着保护铭牌,告诉我们这些穿巷而过的客人,这里不仅有同裕茶行,还有覃氏瓷器铺、姚家客栈……不需回眸,哪怕砖墙上早已有裂缝,石板上也染上了青苔的鲜绿,可百年前邻苏巷这条街上商肆林立,来往不绝的热闹盛景依然会伴着清江的水气扑面而来。
以上是《桥河印象》第一部分。老街老巷是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出一个城市旧貌换新颜的百年沧桑;从“薪街”到“薪街”再到“邻苏巷”,这条老街老巷就是一部厚重的大书,记载着这个城市的百年沧桑,也记录着我们的第一印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