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桥河印象(文字版10)

(2023-08-08 06:11:54)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散文杂感

桥河印象(文字版10)

走在桥河巷与邻苏巷寂静的小巷中,抬望眼,满目都是清朝晚期以来的古建筑,低下头,偶尔还能看见明朝街道青石板铺装遗存。那个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历史建筑物保存最多,相邻紧密,而且有杨守敬故居加持、盐局、大查关的存在,作坊、商号、店铺、茶庄云集,加上当年这里是进城或出行的必由之路,所以这里不仅是建筑、街巷、人文、商贸的历史区域,也是陆城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街区。
“桥对桥,庙对庙,两边狮子对面笑。”如今,桥河的这一美景中的狮子、庙、桥,早已经成了风中的传说;茶商堆积如山的仓库和“大信花行”的棉包也早就被“清零”;土地庙“祝二麻子”带头“玩玩意儿”不见了踪迹;“刘金记”的煎炕肉饼和桥河鼎锅羊肉的香味早就随风而去;只是走进豆腐社的那两扇松木大门,一股温甜的豆浆的清馨就依然会在记忆中扑面而来,那就是陆城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盼。
虽然桥河巷与邻苏巷那一片老建筑要么年久失修,要么挂上“危屋”的警示牌,那些残缺的飞檐上、拉着长长裂缝的青砖老墙间、白粉脱落的封火墙角和被风雨刷黑的瓦楞下,都长出了些许长短不齐的衰草。可就在那狭小的街巷中,富豪、茶贩、官吏、挑夫、旅客、江浙人、山里人,似乎还是熙熙攘攘,还是热闹非凡,还是当年码头的繁华如在眼前,桥河的盛世依然还在。
桥河的小巷仿佛被时光按下了暂停键,于是那些斑驳的粉墙碧瓦、厚重的老木门、光滑古朴的石板路、高挑俊秀的门楼飞檐、透过格子窗可以看见的天井屋、挂着招牌的各种商号铺面全都复活:江面船靠船,岸上人挤人,陆城就有了“小汉口”之称,桥河口来往商贾,川流不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白天能看见沙宜班“小火轮”毎天两班迎送旅客,晚上坐在吊脚楼里喝茶吃酒嗑瓜子,听评书,赏梆鼓,彻夜回响的是码头工的劳动号子……
桥河码头还在,可那些“挑脚”“下力”的码头工人早已不在。这里的搬运组织始于“顺治行”,1946年成立了码头同业公会,解放后成了码头的主人,担负着桥河一带的装卸搬运的码头工早就摆脱了旧社会码头头佬的欺压,告别了“升升米,把把柴,今天吃了,明天又再来”的生活状况,却始终记得“背金子过河只要力钱,进小姐闺房不生邪念”的行规。只不过时代的选择抛弃了码头,码头工也变成了昨日黄花。
如今的桥河风光不再,过去桥、庙、石狮早已消失,货场早已变为小广场;清江边一字排开的吊脚楼不见踪影,河岸上林立的铺行早已凋零;木船的白帆,轮船的汽笛,   短裤赤背码头工肩挑背扛的身影也都随风而去。可是我们这些到陆城来领略桥河印象的老师们,却依然能从如今变得沉寂的老街区里找到城市变迁下遗留的独特记忆,依然能从张永久的介绍中看到那些老建筑、老石板、老街巷、老码头的老风景,依然能从那小巷深处岁月斑驳的痕迹,清江平静如镜的江面和满是年代陈灰的码头石阶上读到曾经的人间烟火气。
参与考察的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老师们都认为,虽然这里的不少老建筑多处于破损朽腐、面临倒塌的危险状态,需要尽早尽快对其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进行必要的修缮并加以利用。重要的是,为了保存陆城的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与杨守敬、宜红茶和桥河码头相关的文化遗迹在复原与维修时,因使得建筑的整体风貌与区域文化特色相一致,与杨守敬名人效应、宜红茶悠久历史和码头文化有机相连,使其能成为一个互相贯通、互为相补的文化整体,使其能成为陆城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桥河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老宅,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牵起了一段久远的回忆,于是就融进了一脉情怀,融入了些许文字,被陆城人浅吟成了一曲清歌,弹拨出一首美曲。站在桥河中央,信步而行,随意走去,就能感知所有与记忆中的那条街区难于割舍的情缘,也就渲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河印象。(202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