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河印象(文字版9)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说到桥河,其实关键就是那座码头。原来的桥河码头不过就是顺坡泊船的原始状态,直到民国五年(1916年),宜都县知事彭茂修,利用劣绅韩全之的2000串罚款,才修筑了桥河至新街(即邻苏巷)30米长的河坎,并在原有码头的基础上建筑了宽1米,共30余级的石砌台阶。那个时候,天生实业、天吉庆等茶号的茶叶均在这个码头上岸,桥河码头更是清江、长江的各种船只停靠点,还有繁忙的清江渡口小船悠悠。
史料记载,1969年7月的那场特大洪水冲毁了陆城清江边大部分壁岸码头。当时的县交通局和城关镇组建了“城关码头修复指挥部”,利用国家拨款和县装卸公司等单位资金共数十万元,以三线建设民兵为主体,并动员陆城各单位职工搞义务劳动,苦战3年,重新用条石浆砌了合川门至桥河河岸共880米的堡坎和码头。
其中就有1972-1973年修复和扩建的桥河码头工程。扩建后的客运码头为左右两条,每条是宽6米的踏步青石台阶,每级台阶宽30厘米,厚15厘米,每隔一定高度留有与斜坡码头相连的1.5米宽的平台,便于上下船旅客休息和货物运输。两条台阶之间也是宽6米,用片石浆砌成12的斜面。
同时将桥河码头项部填高至1954年洪水位线以上,拆掉一些旧建筑,使其成为桥河码头的一个大货场。该码头建成后,桥河就成为“清江号”客船的专用码头。先是每日发一班,后增加到两班,从陆城桥河开往宜昌大公桥码头;还开有洋溪经停枝城、宜都到宜昌的客班船;也有发往清江石门的小型机驳客船;还可接受部分货船上下货。
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桥河码头又一次进行了扩建修缮。只是1992年以后,因宜都陆城经红花、虎牙到宜昌的公路全线通车,水上客运量骤减,“清江号”客船停运,桥河码头功能逐渐丧失。到2010年,清江边的吊脚楼全部被拆,昔日的垃圾堆被填埋,滨江路建成,种上了春季嫩叶多为红叶,夏季黄花满树,入秋叶色变黄,果实紫红,形似灯笼的栾树,大货场也改建为桥河小广场,码头完全失去作用。
如今快半个世纪过去,完全失去码头功能的原桥河码头处还保留着最后一次扩建修缮的痕迹:两边各有宽6米、高15厘米的人行踏步共30级,中间是宽20米、高30厘米共15级的台阶,分别用16个雕花小石凳分开。而在现在的河坎上也还留存有年代久远的拴船石(突出有孔或头粗身细的石头)32个。枯水季节,还能看到河边最下面的一段老码头的礓礤子踏步。
站在桥河码头,远远的还可以望见不远处的合江门码头,那里以前为陆城的货运码头。从清江而来的木帆船到这里将山货、药材和其他货物过载到大船上,上去宜昌重庆,下去沙市汉口,而水运到汉出口的宜红茶也多在此装大船启运。1970年11月,“城关码头修复指挥部”调来参与建造枝城长江大桥的姚店向阳和城关三江两个连队的民兵,将合川门改建成“Y”型的新轮船客运码头。
从此宜昌到沙市和武汉的大轮船都会停靠在合江门码头,顺坡而上,就是陆城繁华闹市。如今繁华不在,码头失去了功能。好在上半部三分之二的码头台阶尚存,中间宽阔的休息平台是陆城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好去处,我们去的时候,音乐还在,大妈们已散场;1966年修建的那座陆城标志性建筑“宜都”牌坊还在,正好作为我们合影的背景墙。
前一篇:桥河印象(文字版8)
后一篇:桥河印象(文字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