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河印象(文字版8)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感 |
一晃就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世纪50年代,新的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对封建迷信的物质基础、扩散形式和传播对象进行破除,开展了轰轰隆隆的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不仅净化了当时我国的社会空气,也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取得巨大影响的胜利。
当然,到那个年代,敬土地,请神灵保佑的旧风俗早被铲除,那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玩“玩意儿”的领头人、剃头师傅祝二麻子也不知所踪,桥河口的土地庙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家“刘金记”煎饼铺。有人回忆说,说是煎饼,实为油炸肉饼,店主刘礼金就是以煎炕肉饼著名。
刘家人制作时用面粉10斤、猪肉3斤,先使面粉发酵,后加入面碱揉搓均匀,肉食切成细丝,配以佐料酱油、豆瓣麦酱、伏汁甜酒、生姜、葱、花椒等调和成馅。擀面成条形,铺上肉丝馅,再卷成圆筒,擀筒成饼,放入平锅内煎炸,至八成熟取出,集中到平锅灶内围沿台阶上顺码,锅覆其上,待灶内余热自熟,待第二锅煎炸完时,第一锅已炕好,如此轮流制作,香气四溢,食客自然闻香而来。
想一想,巴掌大的敷有一层芝麻的油炸面饼,就包了将近一两的瘦肉,花椒面、胡椒粉、蜂蜜、料酒和生粉等等佐料精配细调,此饼清香扑鼻,酥脆可口,一咬一口油,桥河口土地庙肉煎饼在当时的陆城无人不晓,不仅为市民争购,也成为过往船只上路过桥河的乘客记忆中最美的吃食之一。
陆城人刘志华写过《桥河鼎锅羊肉香》:“厨子们缩着短颈项,眯着眼睛,手起刀落,一阵横砍竖砍,就把几大堆肉丢在了鼎锅里。一只只黑鼎锅,显出庙堂般的庄重,散布在河滩旁,石头坝子上,草坪上,火一伸一缩的明灭,逗的汤水咕咕咕直叫。”“香气纠缠着炊烟,炊烟袅袅散开在河面,白茫茫的像一大群羊子,游牧在草原上;香气纠缠着我们,一直侵砌到了心底,年年月月让人们怀想着”。
留给陆城乃至宜都人最宽泛的桥河印象,无疑就是“桥河豆腐”。那家豆腐社位于桥河中段,据说当年只要走进桥河口,整条巷子的空气中都弥漫着芬芳、好闻的豆浆味儿,于是就连呼吸似乎也变得香甜起来。问过张永久,得知当年豆腐社有一二十人,每天忙忙碌碌,生产的有豆腐、豆腐干和其他豆制品,可在他记忆最深的还是那颜色金黄、冒着热气儿的香豆干儿,张永久自己都记得,那些年代,只要逢年过节,桥河的豆腐社门口就会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也是队伍的成员之一。
写过《村上的将军》的阎刚也对“桥河豆腐”记忆深刻,因为“再大些我们住在了外祖父家,每个星期去上学,我都要从桥河走。”和他说的一样:“那家豆腐店也改制倒闭了,但桥河豆腐并没有被人们遗忘,那豆香干独特的香味仿佛正从那两块紧闭着的大木门里飘散出来。”最精彩的无疑就是下面这段文字:“不过,经年光滑的青石板街道上,偶尔也有人提着几块热噜噜的黄色豆干一掠而过,让我总感觉出那温甜的豆浆味,还有那伴有阵阵煤烟味的豆干味儿了”。
前一篇:桥河印象(文字版7)
后一篇:桥河印象(文字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