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后的仪式感(4)

标签:
历史文化宜昌 |
分类: 散文杂感 |
当旅行车从城东大道出发,开始我们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外出学习考察之时,余红拿出她自制的发糕请大家品尝,我有些惊愕她还这样不嫌麻烦地动手亲历而为,她笑意盈盈地回了句经典:“生活需要仪式感”!
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1909年的《过渡礼仪》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仪式”的概念:“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简而言之:仪式就是为了纪念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庆祝方式。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我们在大千世界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努力学习,认真生活,真诚交友,好好工作,试图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然而,生活虽然忙碌,但也不能千篇一律,仪式感是必须的。而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当日子清苦而平淡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怀期望,消除困顿;当日子奢华而浓烈时,仪式感能让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穿着正规礼服的帅哥美女,把馒头当牛排用刀叉切开送进嘴里,用高级红酒杯装上雪碧可乐慢慢品,这不是仪式感而是矫情;可是梁朝伟随性跳上飞机,到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喂鸽子就是很有仪式感。就和三毛在《亲爱的三毛》里写过的那样:“房间布置得美丽,是享受生命改变心情的第一步。布置好房间,干净而整洁,也是一种对生活的仪式感。”
那个面积很大、人口不多的石磙淌小山村因虔诚的天主教信仰和恢宏的天主堂而驰名中外。那些朴实、憨厚、梗直的村民,近乎固执地坚守在这片边远、贫瘠的土地上,一如既往、无怨无悔的参与教堂的宗教活动,那种仪式感会使他们道德升华,思想进化,而教堂仪式感带给他们的那种安宁和温馨从来就不是与金钱、权贵为渊源的。
那些曾经在担子山天主教堂修道过的中外神职人员之所以能够在那些极端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坚守下来,在那片贫瘠的鄂西山区开创福音传播的新天地,自给自养创办学堂、圣婴会(婴儿院)、修院、医疗机构,充当、填补了因历史环境下政府所不能作为的职能,那种仪式感让人不仅看到是他们的全身心的投入,除了艰辛更有奇迹。
那种仪式感不仅仅体现在经委会的老师认真聆听李小国教长的讲解,不仅仅出现在李明义老师升腾而起的大疆无人机,不仅仅体现在张勇老师的那张蓝天下的十字架照片,不仅仅出现在那个大厅中间不用一根立柱,左右数十米的跨度就凭着拱形结构而稳如泰山,一百多年来一直如此;也体现在那菜地里绿油油的大白菜,收纳箱里的平菇、“冰淇淋”似的白萝卜,以及那些神职人员平和、幸福和满足的神态上。
那种仪式感不仅仅体现在张永久老师站在海拔约1300米的长阳人遗址前国家级保护单位的石碑前的凝望:四周山峦起伏,怪石嵯岈,三五村舍,疏林掩荫,究古亭半隐于竹林摇曳的山墺之中;罗洪波老师端坐洞穴之中,那暗黑的氛围,那冉冉升起的思古幽情,仪式感不要太强,10多万年前的“长阳人”能否穿越而来?
因为参观学习和考察的地点有些多,除了在担子山(石滚淌)天主教堂逗留的时间比较长,其他几乎都在随车奔波,当我们在夕阳下来到宜都聂河榨房湾参观“油炸坊”,站在木亭听取介绍,想意明年夏日眼前荷叶片片、荷花朵朵的美景,端把木圈椅坐在安易信快乐农庄湖畔看夕阳西下、夜幕笼罩、灯光闪闪,那种很愉悦、很自由、很随和、很幸福的仪式感印象深刻。
感谢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担子山天主教堂、安易信农业的热情款待;感谢经委会李明义、罗洪波、张永久、张勇、王念时、陈军娥和余红、江晖的参与;感谢徐炜等朋友提供的照片。请大家都记住村上春树说的这句话: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20211224)
前一篇:2021年最后的仪式感(2)
后一篇:大道朝天百里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