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最后的仪式感(2)

(2023-06-22 05:26:28)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散文杂感

2021年最后的仪式感(2)

实话实说,担子山天主教堂所在的石滚淌村远离繁华的城镇,也远离主要交通道路,又处于三县交界的“三不管”区域,坐落在鄂西连绵不断的大山深处。这里属寒武纪石灰岩层地质,自然条件险恶,山高地少,人烟稀少,土地也很贫瘠,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猜都不用猜,这里属于老少边穷地区,也是需要农业振兴的帮扶区域。
李小国教长的《天主教宜昌教区史实》也披露:由于年成不好,长阳担子山教徒吕文荣偕同妻儿迁到与湖南交界的五峰邢家山,1883年,李添全家也迁到此地,以后还有一些,直到1916年大约有100多名教徒大多数由担子山迁往此地。可见得土地贫瘠留不住人的。
这就凸显了担子山(石滚淌)天主教堂的那些神职人员的坚守十分可贵。虽然可以理解唐 奥斯汀神甫当年选择让上帝的福音在这里传播,但很难理解那些外国传教士漂洋过海(十存一二)、离开繁华与城市,来到此地进行传教;很难想象那些神职人员是怎样克服交通阻隔、语言障碍、土匪横行、生活习俗不同而在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坚守的。这就是宗教的力量,这就是信仰的魅力,才使得福音借着他们的侍奉传遍了这里的土家山寨,才使得天主教徒能够一代又一代延续至今。
我相信,站在那座占地面积4225.43平方米、外型呈十字形,长43米,宽24米,高17米,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参与礼仪的哥特式教堂前面,除了感受到教堂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更能体会到教堂的庄严肃穆、极具仪式感。更重要的是,无论是风雨如磐的战乱岁月,还是在文革期间变成了一所学校,教堂都在用它的“内圆外方(李小国教长对教堂正立面立柱的诠释)”来庇护、求救于这里的民众。
很喜欢李小国教长的人格,待人热忱,与人友善。还记得上次在宜昌天主教堂举办的“宜昌天主教区历史研讨会”,不仅组织几乎所有的神职人员到会,还认真听取和记录参会的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老师们的发言,耐心解答老师们的提问。在这次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老师们到访担子山天主教堂期间,正巧市委负责同志也在此视察。李教长亲自拿着话筒,给到访者介绍情况,身体力行,热情洋溢,很能感染人。
虽然媒体上都在叫喊“最冷的‘三九天’就来了”;“我市将出现一次明显寒潮天气过程,伴有大风、强降温和雨雪冰冻。”可是“冬至”后一日,经委会的老师们站在担子山(石滚淌)天主教堂大门口和李小国教长合影的时候,蓝天如洗,湛蓝见底;阳光金黄,温暖如春,除了时而驶过的车辆,这里显得十分安静,厨间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圣母亭里的圣母在阳光和炊烟里更显和蔼可亲;在手机的取景框里,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
有游客说: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的石滚淌村,两百多年前最高的建筑物是教堂,两百多年后最高的建筑物仍是教堂。记得李教长说过,如今整个长阳境内有信教公民仅4000人。而担子山这个堂区属湖北省农村规模最大、历史较为悠久、信教公民最多的堂区,担子山天主教堂也是被列入中国教会建筑的前列。
担子山天主教堂的伟大就在于无论是在战乱岁月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所教堂能够得以兴建并能自养丰厚。更在于在贫瘠山区开创了“洋为中用”、培养本国神职人员的正确道路。所以,有人点赞这里成了深山中的“神甫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