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图《沧桑二马路》荐书推介会实录(6)

(2023-04-02 08:31:38)
标签:

沧桑二马路

历史

文化

宜昌

分类: 悠然我思

市图《沧桑二马路》荐书推介会实录(6)

冯汉斌:听了李老师的介绍还是很长知识的,二医院为什么叫二医院?原来它是从一医院分出来的,还有中医院、三医院和卫校,感觉一医院的历史有点像黄埔军校似的发扬光大。一医院曾经有一个院长叫杨实舜,他就讲我们当时的一医院“富甲鄂西”,没有其他的医院比我们一医院强,我们的一医院当年就是医疗上的航空母舰。
二马路确实历史很悠久。我在和几个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说自立路上始建于1883年的天主教堂应该是二马路的开头秀。自立路当时就叫罗善堂街,也是一条老街,到了解放后就变成了卖赤花籽、卖凉虾(宜昌夏天的清凉饮料)的全部都在这条街。我的外婆就在那里生活,卖赤花籽卖了一辈子,而且住的天主教堂的房子,免费住了一辈子,没有人跟我外婆说租金。外婆和教堂的张神父(张鸣谦主教)认识。张神父知道我外婆很早就死了丈夫,一个妇道人家要养活几个孩子,就告诉我外婆:“这房子你免费住。”所以我觉得,这个宗教团体还是做了很多善事的。
大家都知道1891年围绕着天主教堂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案,叫“宜昌教案”。民众放火把天主教堂给烧了。我看到当时的湖北总督张之洞写的长篇奏折,说他这一两个月全部都在处理这个案件,教案里面都涉及到一些很多很复杂的事情,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还是谈天主教堂这个老建筑。
当时的教堂不是这个样子的,到了上世纪30年代,宜昌天主教第六任主教顾学德开始扩建教堂,他把教堂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他的这一改造从现在看来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再过几年就是抗日战争,日军占领宜昌。如果说是木料的,日军就完全有可能把它烧毁,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还是坚固一些。
到了抗战期间,宗教是搞不下去了,天主教堂做了两年的难民收容所,因为它肯定是外国的一个势力范围,日本人还是有所顾忌,所以说我们有很多的宜昌人、最多的时候有一两千人就在这个教堂里保持生命,我觉得这也是做善事。解放后,罗善堂街变成了自立路。为什么叫自立路?也就是自立自强自主。下面请李老师补充一下天主教堂这座建筑变化的过程。
李明义:天主教会进入湖北也是比较早,当时湖北的天主教会分为三个教区:鄂东、鄂西、鄂北。我们鄂西教区的主教座堂开始是在荆州,就是主教堂是在荆州的。在1877年的时候,我们宜昌教区的第一任主教董文芳就派人到宜昌来,他认为当时宜昌开埠了,所以他认为宜昌会是鄂西教区的中心,而这个中心就应该将主教坐堂从荆州搬到宜昌。董文芳派来的这个人就在宜昌征地建教堂,1883年就建好教堂。
和冯老师讲的一样,因为“宜昌教案”天主教堂被烧毁,后来重建的就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堂建好以后也经过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就是1930年,原来的教堂可能很小,然后当时第六任主教顾学德就在教堂外围又建了一圈,然后又把塔楼给竖起来了。关于天主教堂建筑的变迁,因为这里没有那张照片,我在《沧桑二马路》书中交代得很详尽。我们在考证的时候就关注到、也想要知道教堂它当时是怎么加的,结构上是怎么处理的?
为这个事我曾经和欧洲荷兰的一个建筑工程师在网上进行过交流。我发现他对我们宜昌天主教会、天主教堂很有情感,就好奇地问过他。他说他的叔祖父是个传教士,在宜昌这个地方待了21年的时间,包括在担子山、花梨岭、细沙河都待过。谈起宜昌天主教堂我就和他两个人就有争论,他说教堂外面不是加上去,我说那肯定是假的。他说你能不能拍一张照片给我看,从上面拍全景。当时也没有无人机啊,我就跑到夷陵饭店楼顶去拍了一下,结果他看了照片以后承认了我说的对。
后来那个荷兰建筑工程师画了一张图,就是现在大屏幕上你们看见的这张图,它分颜色说明哪一块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顾学德第一次就是加了这些,第二次就是上世纪90年代了,是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主教张明谦手上增添了门楼双尖塔顶,天主教堂的建筑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模样。当然今天不可能展开讲很多,《沧桑二马路》的书当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包括当时正在改造的图片,我们也把它找到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