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图《沧桑二马路》荐书推介会实录(7)

(2023-04-04 07:38:13)
标签:

沧桑二马路

历史

文化

宜昌

分类: 悠然我思

市图《沧桑二马路》荐书推介会实录(7)


张永久:李老师讲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天主教堂在宜昌的历史确实是揪住了很多人的心。我有一个朋友叫杨威,也不知道他以前是造反派还是保皇派,他给我讲过文革的时候还有人拿着机枪在天主教堂那里搞事,我觉得天主教堂还是很有传奇故事的,它在历史中的每个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是让人忘不掉的。
我们回到《沧桑二马路》这本书上面来。这本书上面有篇文章《那些叫“里”的宜昌老巷子》。文章的作者是我们宜昌炎黄经济专委会的曹建斌老师。曹老师在这篇文章当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说去年夏天宜昌市住建委组织部分的建筑专家到一马路、二马路、红星路周边的这些里弄里面去走了一趟,感触很多,他的文章其中有这一段是这么写的:“当大家走近那片熟悉的老巷时,还是被眼前的一幕幕场景震惊了。许多小巷都已封堵了,大部分老屋也已人去楼空,像一个个风烛残年的老者,斜拉垮的门窗半掩着,看着这些姗姗来迟的不速之客,仿佛想要诉说着什么”。
看到这里,我当时确实很动情,为什么?因为我也曾经在里面住过。我是1985年调到宜昌来的,调上来了之后没有房子,就住在一个招待所里,被招待所的所长天天赶。我有一个在重庆民生公司工作的海员朋友,他说:“我有一个房子空着在履元里,张哥你先住着。”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要钱,我们之间讲什么钱。”我就那么不要钱的在履元里住了几年,我在写《西陵街巷传》这本书的时候,认真的写过这一段历史。
我们今天到会的有50个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其实都很不容易。你看张老师今天很光鲜的坐在这儿讲话,其实一路走过来非常艰辛,我调到宜昌后光是搬家就有6次。我在履元里那里住了之后,才发现我们身边的很多普通人,他们生活非常艰辛,很不容易,他们的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
当然在宜昌的老房子背后也有很多的故事。《沧桑二马路》这个书中间挖掘了一部分,还有很多的没有挖掘出来。那么,我现在想问吕航你这个80后,你作为一个在解放路生,在解放路长大的一个宜昌娃,你来讲一讲对二马路这些里弄的印象和感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宜昌其他的地方都叫巷子,比如一道巷子、二道巷子、三道巷子,而二马路这一带为什么会和江浙一带那样很有特色的叫里弄?比如和光里、同春里、强华里等等。
吕航:作为从小在解放路周边长大的一个80后,虽然说活动范围不是很大,对二马路周边还是稍微比较熟悉的。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说,履元里、强华里、和光里,还有邮政巷、仁寿巷等一些里巷之类的,还有很多初中高中的同学他们都住在这周边,所以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宜昌商埠区的里弄为什么不像宜昌别的地方叫巷子,我也很感兴趣。发现城墙以内的小街小巷叫巷子的很多,比方说河水巷、杨柳巷,而一到了城墙以外它就开始叫什么里了。比如中现里、同春里,这确实也有点困扰我。
后来查了很多的资料,看了很多民国的地图,还有一些相关的老照片,我发现一个重点就是里巷的小巷最初都集中在大南门外,大南门外就是现在的环城南路往南,就是以前宜昌的南面城墙内侧的浙江商会周边。当时最早的有平安里,有安福里等等这些小巷,后来慢慢向南延续,出现了像和光里、履元里等等。
这些里弄是在1914年成立商埠局设计规划图就有了的。可是开始由于资金不足,只建了二马路等4条大马路,后来商埠区的商业慢慢的繁华,宜昌商会手上的钱也比较充裕了,就慢慢的按照以前的规划图,逐渐把商埠区向南扩展,形成了现在的二马路片区。这个里的来源就是延续了宜昌商会中江浙商人那种对自己家乡的一种怀念和乡愁,所以才会带有江浙那边的那种风格。我知道的就是这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