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的最高境——共情
——《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第六章—第十章读后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董妍
公益心理咨询师群的第二次读书会,已经开好多天啦,读后感一直未写,这不,后天就要开始第三次了,不写咋行呢?我有太多的感想,不知道从何谈起呀!
第六、七章主要讲共情.作者
Irvin D.Yalom 先生(以下简称‘作者’)写道:“在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是多年前引起我的注意的。”
正是这个差异的存在,作者才告诫我们:“要从你的病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这样做的结果——治疗师就能准确地进入来访者的世界,不至于把治疗师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来访者和其他人的身上,治疗效果就会倍被增强。这就是为什么要关闭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来与来访者共情。关于这些,我深有感触:
在我刚刚开始咨询时,当来访者沉默时,我担心僵局,就啪啪啪地把自己的想法一起说出来,自己是痛快啦,可这样限制了他们在那联想,反而耽误了他们自我探索的机会和时间。当我意思到有这些案例失败是源于此因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年,说别人容易,正自己难呀!
经过这痛苦的反思、历练,我现在基本能做一个倾听者。这不,前几天一个初一的男孩子,因厌学,来找我,我就耐心地听他讲了近一个半小时,给他提供了一个自我描述、自我探索的平台。在我和他家长的面前,听他海阔天空地演绎着自己异样的世界,他高兴极啦!他说:“这么长时间以来,从没有人听我讲述过这么多!”由于我的关注、我的共情,我把自己爱限制来访者自我探索的那部分关闭起来,走进了他的世界,第一次就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对我产生了信任,此案例正在进行中。
作者在第七章,从治疗者和来访者两个方面,教授了共情。通常,我们都以为共情是治疗者的事儿,但作者说:“记住我们的病人通常来做治疗,是因为他们欠缺成功地发展和维持满意关系的能力。许多人不能共情他人的情感和经验。”作者还具体地提出了几条帮助来访者共情的招数。
后三章——将共情延伸。
让来访者对治疗者真正的有义、将咨访关系立体化。
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这是因为来访者能够帮助我们治疗者发现一些我自己的盲点,而我们的坦诚,也给来访者提供了一个良好榜样;
给来访者一个个性化的治疗。您看作者写得多好——“治疗师必须准备‘走’到病人‘走’到的地方,尽其所能在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已达到量身定做。”为其创造不同的治疗,这样才能真正准确地共情;
要想到好来访者,那就与她共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