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理咨询公益联盟的老师案例探讨
前天晚上,我上我们心理咨询公益联盟群里,看到董绘霞老师和王辉宇老师在探讨一个九岁的住校小女孩厌学的案例,我就加入探讨的行列啦。没想到绘霞老师很认真,把做这个案例的心得发表在她的博客上啦。题目是《一个案例的讨论和督导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a4ce7f0100yzw0.html
我一看还挺隆重地提到我,我就有点受宠若惊,洋洋洒洒地写下如下的评语。
绘霞老师:
我们的成长互动小组,正式开张啦,每个人能对这个案例各抒己见,这是一个良好的氛围。你人缘老好啦!
在此案例中,妈妈是关键点。她可能会考虑费用的问题、面子的问题、把自己的自我实现,要加在孩子的身上。这些都是从她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唯独没有考虑女儿的感受,因此孩子会出现那些行为反应。孩子觉得不再拥有妈妈,才会用那些过激的行为引起妈妈的注意,但是妈妈始终没有体会到孩子的良苦用心,还在那一意孤行。
找出这些关键点,你跟同她母亲和孩子的咨询,就会按照你自己的思路往下走,而且我相信你这方面的计划性和执行力超强,这也是,那天我没有给你具体提出问题的原因。对一个案例的咨询,要有自己的整体思想,具体步骤到时候再分解,见招拆招,这是我们需要的,而不是每个具体步骤,她能来找你咨询,说明这母女两和你有缘分,跟你匹配,只要你能做到伟大的心理先驱——罗杰斯的三方面:准确的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最后,技术不是关键和步骤不是关键了,你就会享受行云流水般的咨询过程,达到你和来访者共同成长的境界!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我从你的文章上看(原来我还不知道是你啊),以你的资历和学养,足以应付这类咨询,关键是如何用心去体会和感受来访者的心境和此时此地的感受。
我的老师辽师大的金洪源教授,和点通疗法的创始人——朱美云先生在督导我时,就是几句话,例如;前几年,一个厌学的案例走到瓶颈时,金教授给我的是这几句话——“我们做厌学的案例成功率也就是百分之四十,你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就很不错了!~我们这二十多年,就这样走过来的。要相信:锯响,就有末。”
朱美云老师的就是——“足欲——降欲——转欲”
很少有具体的步骤,我刚开始时不解,后来仔细琢磨,就明白了,因此我会调动我自己的潜能能量和能力,去做每一个案例。
再有一条,你要多看一些原版的书,如人本大师——卡尔.罗杰斯、钟友彬、马斯洛等大家的原著,我们联盟推荐的那本美国心理学家亚龙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等等,会有很多收获的,把这些整合后,会形成你自己的咨询套路和整体框架的,而且会迁移到各类咨询的。
我这人说话较直,既然你能真诚地跟我们讨论这个案例,我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每位老师都说得对!那是他们对此案例的看法,说明你人缘较好,有这么多人会帮助你。这一点,我要向你学习,我很汗颜,一般我提出的问题,很少有这么多人来关注。这些观点,如何贯穿到你的咨询中,关键是如何兼收并蓄。
再有,从你的这篇文章排版上看,要分段落,这样会有层次感和可读性以及欣赏方便的感受。做好这些细节性的东西,会影响你的思维的。
我很有堕性,得有人逼着往前走。看来我们还得继续探讨,才能碰出智慧的火花呀!
谢谢本家妹妹提出这个问题,让我产生这么多的想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