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老师的守与变
(2019-05-26 11:12:10)
《平均数》一课做为课列,曾被牛献礼老师写进他的专著《让学习真正发生》中,听到真人版的现场课,自是十分激动。激动之余,我想到可以把书中录入的课例和观摩课记录进行对比。
“平均数”本来是“数与代数”班级里的“老好人”,既不得罪高大上,也不蔑视低矮矬,时刻保持着中立。可是随着“大数据”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与延展问题,在“统计”或“抽样”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它被调进了“统计与概率”班级里。
牛老师正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变动,调整了教学目标,我们才有机会欣赏到他这节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淡化计算,重在理解的《平均数》。
《让学习真正发生》一书的课堂实录中,《平均数》一课共四个教学环节:通过记数游戏初识“平均数”、联系实际理解“平均数”、应用练习深化“平均数”及课堂小结。
在现场课中,我们仍然看到了“记数游戏”,这个游戏的设定是非常用心的,一是利用游戏迅速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二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三是游戏难度系数小,学生参与度高。欢欢、乐乐谁记住的数字多?牛老师出示了两人的三次游戏记录。学生们也做三次同样的游戏,记录次数。欢欢三次都记住了5个,当然这只是巧合,也是牛老师的巧妙设计,乐乐三次记的数就没那么巧了,但5、4、9这三个数也源于牛老师的精心设计!三个数都不相同时,哪个数能代表乐乐的整体水平呢?最妙的是此时的课堂突然成了“辩论会”!学生们各自的认知中产生了冲突,在牛老师的引导下各抒己见,开始辩论。随着不同意见的矛盾激化,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答案不能自圆其说了,于是推翻了5、4、9这三个原始数据作平均数。既然不是5、4、9,到底是多少呢?有学生提出是这三个数之外的“6”,为什么是6?学生们开始在统计图上用圆圈“移多补少”,再总结出计算的方法。
联系实际理解“平均数”时,通过“为什么不可能是最小的数”“为什么不可能是最大的数”的反问,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数”。这和书中记录的环节大致相同,但就在这时,牛老师却抛出了一个自己著作上也没有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促进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如果乐乐再玩第四次记数游戏,你觉得他四次记数的平均数跟前三次记数的平均数6相比,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讨论,说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牛老师用课件出示2发现平均数变小了;出示9,发现平均数变大了;出示6,平均数没有变化。牛老师告诉学生,在前三个数没改变的情况下,第四个数变化,平均数就会发生变化,这个数就是敏感数。
在应用练习深化理解“平均数”时,牛老师也改变了题目,出示了“埃蒙斯的最后一枪”。奥运会射击选手埃蒙斯已经得知前9枪的平均成绩是10.1环的情况下,他的最后一枪起到了决定因素,只有4.4环的成绩导至他连奖牌也没拿到。敏感数4.4的出现拉低了平均成绩。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们发现了数据背后隐含的信息,同时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作用与意义。
接着,第一环节放出的问题线又出现了,牛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在记数游戏中三次记数的平均成绩算出来,可以列算式,也可以画图。学生却发现算不出来,图也无法移成平均数,牛老师提出借助计算器计算,并操作电脑上的计算器得到一组小数,虽然四年级学生还不会计算小数除法,但这个小数的出现让学生明白了“平均数是算出来的”。
这节课虽然没有使用课本上的例题,但是所有教学环节都符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的要求。课堂小结后,牛老师让学生再和课本对照,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正如牛老师的讲座题目《素养导向下的深度学习》,数学教学不能只注重重复训练获取知识的“浅层学习”,而是应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思考。
牛献礼老师的教学在变化中坚守着自己的思考,在不变中寻求教学的突破,我们应该像牛老师一样做一个教育的“思想者”,让学习真正发生,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