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教学》(数学版)期刊导读暨“一课研究”网络交流发言(2018.9.05)

(2018-09-08 20:38:46)
分类: 我的随笔

    笔者的一篇课例——《比公式更重要的是什么?》发表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年第7、8期合刊上,应编辑老师的邀请,参加了 朱乐平老师“一课研究”团队与《小学教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期刊导读”网络交流活动。下面就是笔者围绕该课例发言的内容。                               

                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思考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就我发表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年第78期上的一节课例——《公式更重要的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 案例与思考》跟老师们做一个交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是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平时喜欢做一些课例研究。研究重在“教学实践的理论性反思”,也就是用具体的、典型性的例子引出一些普遍性的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也能为新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启示。我选取的这节“长方体的体积”课例, 也力求“小中见大”,研究、探讨基础性内容领域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路径与策略问题。

《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重要学习目标是理解、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学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都是显性的知识技能目标。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有哪些收获呢?如何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载体,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感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和实践的经验,为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作出贡献呢?这是我在备课时集中思考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做了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归纳起来,这节课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数学是需要讲道理的。帮助学生“悟出”数学知识蕴含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我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长×宽×高。那么,这一公式背后的数学道理是什么呢?我认为,数学意义上的体积测量,其实质是要对某个立体图形指定一个合适的数,并使之满足一些特性。就长方体而言,它的体积就等于其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

课前调研发现,其实有不少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个计算公式,但是并不清楚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更不理解公式的内涵本质是什么。面对学生的“未教先知”,怎么引导学生从“一知半解”到“入木三分”地深刻理解呢?

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就需要让学生在探索与体验中学习数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首先,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动手用小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再让学生找出不同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的数据,思考、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追问:“用长×宽×高计算出的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到“用长×宽×高就得到体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体积。”从而初步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接着,进一步追问:“我们刚才交流的这几个长方体的体积确实都等于长×宽×高,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是这样呢?”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深入。通过数形结合,将体积计算公式由特殊推广到一般,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长方体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也真正理解了“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中包含的体积单位个数”。

然后,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进一步“追问”:计算公式中的“长×宽”算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层小方块的体积”还是长方体的“底面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借助课件直观地演示“面”的移动形成“体”,感知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的面积和高有关,归纳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个计算公式,也就是体积=底面积×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类推,从中感受到了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转换。接着,课件演示动态移动长方体的右面形成不同长度的长方体,发现其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就是“体积=横截面的面积×长”,从而举一反三地将长方体体积的不同计算公式进行沟通,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学生不仅解决了存在于头脑中的真问题,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进行空间想象及平面与立体的转化,直观想象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二、注重让学生感悟知识蕴含的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本质常常是那些隐藏着的、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原始方法。这些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往往具有基础性、普遍性,也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数学教学若能与它们联系起来,就能使数学知识的本质与核心展现出来,我们说这样的教学就有了“深度”。有深度的教学因为把新知识与更为基础的、普遍的内容相联系,常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产生“噢,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中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有没有相关的已学知识与经验可以和新知建立联系呢?我把目光投向了已学旧知“长度”和“面积”。

长度、面积和体积是最基本的度量几何学概念。这三者除了图形的维度不同,作为一种测量过程其本质是一样的。测量,不仅仅是拿计量单位去测量,数学测量的本质是给每一条线段、每一个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以合适的数。教学中,长度、面积、体积测量的数学意义可以给予统一的处理。

基于此,笔者从“线段的长度就是它所包含的长度单位的数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数量”,顺势引出了“怎样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大?”的问题。由于有了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学生通过类比、迁移,自然想到要用体积单位去度量。这样不仅赋予体积单位以实际的意义,呈现测量的数学本质,同时也顺利地引出用边长为1的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一实践活动。这样,新知识就从学生原有的知识里面自然生长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这个经验与我原来的经验是相关的,而且新的经验对我是有用的。

上述教学好处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并没有“一叶障目”,孤立地看待“长方体体积”这一个“知识点”,而是从长方体体积这一具体的教学任务中跳离出来,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教学提升到度量的高度,进而,与线、面的度量统一到一起,不仅顺利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线、面、体的测量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相应计量单位去度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有利于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感悟到“计算公式”背后的“大道理”,也就是“度量”的思想。

三、注重学生思维经验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它比知识本身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如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

首先,引导学生“想清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习着这样的思考: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是指它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长方体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长方体的体积真的等于长×宽×高吗?能否利用小正方体摆一些长方体,试着从中去寻找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以验证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呢?

在“想清楚”研究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拼摆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所呈现的长方体,收集相关数据,寻找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其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亲身经历利用数形结合探究问题的过程,不仅获得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积累了如何进行探究的思维经验和实践经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是那种在教师指令下进行的动手操作所远不能及的。

然后,继续“刨根问底”,追问“是不是所有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长乘宽乘高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式,验证了公式的普适性,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深刻性。如上所述,正是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由“一知半解”达到了“入木三分”。

最后,在课的结尾,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反思自己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借助反思更有效地发展思维。老师的反问:“想一想,我们是怎么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在这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有用的方法呢?”就是在教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教学生总结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如此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由较低层次不断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层次。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节课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