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价值是什么?
——我的五年级教学札记
一位老师在上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先对相应班级学生的学情做了“前测”,发现不少学生已经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了,更有一些学生还能写(画)出其中的“道理”。于是,该老师认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已经无需再学习,就直接开始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但是,据参与听课的老师讲,课堂上感觉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并不透彻,不少人只是“比葫芦画瓢”般地“会”计算而已。问题出在哪里呢?不妨稍作分析。
确实,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在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时已经有过接触,而且会借助直观的图示理解计算的道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5份,2份加上1份就是3份,所以2/5加1/5等于3/5。那么,五年级的学生还有必要再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综观各个版本教材的编排,在五年级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无一例外地安排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因为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那么,五年级再次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价值是什么你?教学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两个教学要点:
一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首先,能理解计算分数加减法就是把分数单位的个数相累加,即“m个几分之一加上n个几分之一,得到(m+n)个几分之一”;
第二,能结合实际情境来理解“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的道理。也就是用情境中的“事理”来解释数学上的“算理”。
实际教学中,笔者以3/8 + 2/8为例题,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课堂上,班上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结果是5/8,理由如下:
生1:3个1/8加上2个1/8应该等于5个1/8,所以是5/8。
生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3份加2份是5份,所以是5/8。
师(质疑):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时,只是把分子相加,而不把分母也相加呢?你能结合下面的例子来说明理由吗?
出示:学校图书室新进一批图书,被五年级学生借走了3/8,被六年级学生借走了2/8,一共借走了这批图书的几分之几?
学生再次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3:五年级学生借走的是这批图书的3/8,六年级同学借走的是同样一批图书的2/8,学校的图书只有8份,没有另外的8份。
这个情境中蕴含的“事理”与数学上的“算理”相吻合、相统一,运用“事理”能够很好地解释“算理”:
二是与整数加减法建立联系
把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联系在一起,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师:你觉得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3/8
+2/8=(3+2)/8=5/8,表示3个1/8加2个1/8等于5个1/8,同分母分数加减实际是分子的加减,就是整数3和2的加减。
师: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本质上都是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想一想,如果计数单位不相同,能直接相加减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1:不能,比如3元+5角=?元,就得先把5角化成0.5元,3个1元+0.5个1元等于3.5元,不能用3+5=8元。
生2:如果是分数相加,1/2+2/5,是不是需要先通分,才能相加减呢?
师:为什么要先通分呢?
生2:因为1/2和2/5的分数单位不一样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因为计数单位相同,所以分母不变,只需要把计数单位的个数,也就是分子相加减。如果是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是否像生2说的那样“需要先通分”呢?明天我们会继续学习。当然,有兴趣的孩子也可以先看书预习一下,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再想一想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