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需要“讲道理”
——“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札记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时,一般是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题例,让学生对其观察、比较,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这种归纳推理的方法,无疑有助于学生“知其然”,但并不一定理解“所以然”。因此,教学不能止步于此,在归纳出结论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悟”出结论背后的“道理”,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如何准确判断“和的奇偶性”,还是要从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着手。无论多少个偶数相加,因为每个偶数都含有因数“2”,所以它们的和也必定含有“2”这个因数,因此它们的和必定也是偶数。由于任何一个奇数与偶数只相差“1”,所以任意两个奇数可以合并成一个偶数。若干个奇数相加,如果是偶数个奇数,两两配对,结果还是偶数相加,和则是偶数;如果是奇数个奇数相加,配对之后必然多出一个奇数,和则是奇数。
同样,“积的奇偶性”规律也是有道理可讲的:因为无论几个因数相乘,只要其中一个因数是偶数含有因数“2”,它们的积必定也含有因数“2”,积一定是偶数。如果这些因数全是奇数,因为这些奇数不含有“2”这个因数,它们的积自然也不含有因数“2”,积则是奇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