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乒乓球与盒子”教学设计与思考

(2015-06-17 14:02:55)
标签:

育儿

分类: 我的教案

 “乒乓球与盒子”教学设计与思考

                  

教学内容:北京版四年级下册“乒乓球与盒子”

教学思考:

    “乒乓球与盒子”这一节的内容其实就是数学上有名的“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看似简单,但因为其实质是揭示了一种存在性,比较抽象,要让四年级的小学生建构起自己的实质性理解,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首先,“抽屉原理”的精练表述,明显超出了一般人的抽象概括能力。对“总有一个抽屉里放入的物体数至少是多少” 这样的表述,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学生也很难用“总有”、“至少”这样的语言来陈述。

    第二,“抽屉原理”研究的是物体数最多的一个抽屉里最少会有几个物体,只研究它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不需要指出具体是哪一个抽屉,也就是说,对“抽屉”是不加区分的。而小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理解起来有难度。在枚举时会把(2、1、1),(1、1、2),(1、2、1)理解成三种不同的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时要注意分散难点,鼓励学生借助画示意图等直观的方式逐步理解。同时,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了2个苹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运用“枚举”等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感知抽屉原理的基本内容,即当m+1个物体放入m个抽屉中,总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

    2、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证明”过程,为今后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活动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枚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最不利的情况”来验证结论,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虽然我对大家的生日是哪一天不是很清楚,但我肯定在我们班的32人当中,一定至少有2个人是在同一天出生的。相信吗?要不我们就来调查一下?

   (现场调查学生)

    师:看,我说的对吧?当然,“至少有2位同学是在同一天出生的”这句话并没有规定必须是几月份,反正“一定有一天至少有2位同学出生”,所以,这个数据不管是在哪个月份出现,都能证明老师的话是正确的。老师为什么能料事如神呢?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学习完这节课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反思:课始的导入引出了话题,也引发了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初步渗透了“不管怎样”、“总有“、”至少”等概念。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原理。

    活动一:有3个乒乓球要放到两个盒子里,会有几种放法呢?

    师:你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看看有几种放法?

    学生思考,摆放、画图,全班交流。
    盒子     盒子

           1

            ×

           0

           ×

    师:在我们今天的研究中,把(1,2)和(2,1)看作一种情况,一个盒子里放2个,另一个盒子里放1个,不再区分盒子了。

    师:在这两种放法中,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里要么装有2个乒乓球,要么装有3个,还有装得更少的情况吗?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装得最多的盒子里至少装——

    生:2个。

    师: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一定是第一个盒子吗?

    生:不一定,哪个盒子都有可能。

    师:不管哪个盒子,一定有一个盒子里至少装2个。

   (板书:一定有一个盒子里至少装有2个球。)

   反思: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模型中的“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等词语表达的意思呢?在上述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图,找出“把3个球放进2个盒子里”的所有分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并得到所有的分放方法。接着,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的含义,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

    活动二:把4个球放进3个盒子里呢?有几种放法?

    师: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如果把4个球放进3个盒子里,有几种放法呢?想一想,在我们罗列所有方法时,有没有好方法能够保证不遗漏、不重复呢?

    学生探索,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盒子      盒子      盒子

                   0

                   0

                   0

                   1

    师:有序思考,有规律地找到所有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不管怎么放,一定有一个盒子里至少装有2个球。

    活动三:如果把5个乒乓球放进4个盒子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师:先猜测一下,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了2个球。

    师:你能想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研究,全班交流。

    生:罗列出所有的放法

    盒子     盒子    盒子    盒子

                      0

                     0

                     0

                     0

                     1

    所有的情况都能够证明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了2个球。

    师:还可以找“最不利”的情况,先把所有的乒乓球平均分,每个盒子里只放一个,最后还剩下一个球,这个球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会放进2个球。连最不利的情况都能够保证结论成立,那么这个想法一定是正确的。

   反思:适时地补充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了解更严谨的证明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师:如果把6个球放进5个盒子里呢?把7个球放进6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球的个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个球。

   反思:有了前面几个例子研究的基础,再通过类推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基本原理,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乒乓球数比盒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个球。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

三、应用原理。

    师:学习了“抽屉原理”,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咱们班的32人中至少有2位同学是在同一天出生的”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一个月最多有31天,相当于有31个抽屉,可是我们有32个人,这样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人,所以至少有2个人是在同一天出生的。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个秘诀了。

   反思:不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四、全课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