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我的教案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83~84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指定事物的位置。
2、通过多样化的确定位置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3、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的位置呢?
生1: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三个。
生2:我坐在第四排的倒数第一个。
师:你这个“第四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2:从门口开始数。
生3: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哪儿吗?
生3: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为第一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一组第一个,好吗?
师: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师板书。
(反思: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创设“怎样向家长介绍自己在班里的座位”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师(故意叹了口气):唉!老师写字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说的速度了,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使老师写的速度快一些?想好以后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师:大家觉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用两个数字来确定位置。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来确定位置呢?一个数字不是更省事吗?
生:因为只有确定了他是第几组,又确定了他是第几个才能确定他的位置。
师:这两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生: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组,第二个数字表示第几个。
师:我觉得大家真是了不起!想到了可以用两个分别表示“组”和“个”的数来确定位置。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字来确定位置,只不过是用“,”把两个数字隔开,这种表示方法叫“数对”。
3、让学生把黑板上的“第几组第几个”改写成“数对”的形式。
4、“数对接龙”游戏:
老师说数对,让该生起立,其他学生说出他的名字;再让该生说数对,大家说名字,依次类推。
5、师:如果想让第一组的同学全都起立,你认为该说哪些“数对”?
生:该说(1,1)、(1,2)、(1,3)、(1,4)、(1、5)、(1,6)
师:(多媒体显示这些“数对”)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数对”的第一个数字都是1。
师:如果想让各组第3个的同学起立,又该说哪些“数对”呢?
生:该说(1,3)、(2,3)、(3、3)、(4,3)、(5、3)、(6、3)
师:(多媒体显示这些数对)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数对”的第2个数字都是3。
(反思:教师在新知的生长点上质疑:“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使老师写的速度快一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新知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地尝试着、思考着,创造出了多样化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而认识水平也恰恰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发展。正是在这种师生交流中,折射出人类逐步“发明”用数对确定位置所经历的某些过程,也折射出学生建立概念的艰难旅程,而这些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活动。)
三、应用拓展。
1、出示“小青班学生座位图”
师:你能说出小青的位置吗?
生:小青在第3组第2个。
生:小青的位置是(3,2)。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比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了,如果我们把每个同学的位置看成一个点,就成了这样的图形(多媒体显示:把刚才的图片抽象化,每位同学只用一个点表示。)。现在你还能很快说出每个同学的位置吗?
师:如果我们在图中再加上几条线,每个同学的位置就更清楚了。(显示:动态出现横线和竖线,生成方格图)
师:小敏的位置在哪儿?(2,1)是谁?
2、下图是小青学校附近的地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4 |
1 |
2 |
3 |
0 |
1
(2)你能用数对表示学校的位置吗?学生汇报。
(3)游戏:猜地点
① 任选你想去的一个地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学生独立书写)。
全班交流:指名说数对,大家说地名。
②图上(3,2)和(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小结:数对表示位置时不仅要用两个数,还要看清两个数的顺序。
③小青想去的地方是在(4,
小结:看来用一个数不能准确地确定位置。其实,大家刚才用的“第几组第几个”和“数对”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实际上都是用横、竖两个方向的数来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
(反思:通过把座位图上学生的位置由图变成点,再动态显示横线和竖线,最后引入以纯坐标出现的学校附近的地图,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有实物图抽象出坐标图的概念。这样既尊重了教材提供的要素,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的教学目标。)
3、数学史话:
师:大家是不是觉得他很了不起呀?笛卡尔的成功得益于他从小养成的喜欢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老师相信,只要大家从小爱学习、爱动脑,长大以后同样会取得很大成就。
(反思: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通过适时引入数学史料,引导学生透过史实,触摸到史实背后的价值和观念,使其获得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
(楼房的门牌号、棋谱、车票的座位等)
随学生回答,出示门牌号、车票的座位等,帮助学生理解意思。
5、介绍经纬线的知识。
(课件显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 。
(反思: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课堂总结。(略)
教学设想:
一、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内容。
二、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儿童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更重要的是创设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适时提出问题:“你有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吗?”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空间,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学生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深化对数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