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亚马逊当当百度贝索斯李国庆俞渝kindle王勇财经 |
分类: 案例比较—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
最拙劣的模仿者
文/本刊研究员
当当是创业企业中最拙劣的一类模仿者,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典型代表。如果说亚马逊集合了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所有优势,那么当当则聚齐了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所有劣势。更可怕的是,当当并不自知……
如果说百度被视为“中国Google”尚称得上众望所归,当当从创立之日起就自诩的“中国亚马逊”则堪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幻梦。“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百度尚称得上是一个创新者,当当则始终是一个模仿者,更不幸的是,当当从来没有弄明白真正该模仿的东西是什么。
亚马逊是电子商务领域“神一样的企业”,贝索斯是世界上少见的具有深刻商业洞察力的天才企业家,这不是恭维,而是事实。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贝索斯曾经历过“从天堂到地狱”般的质疑和对待,他在1999年成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但到2001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商业周刊》对其的评价是“从英雄到零”。
但贝索斯从没有在压力下丧失信心、改变初衷,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他坚持认为“机会仍在多元化”——即便这是当时让亚马逊陷于严重亏损的根本原因。当时看好他的只有巴菲特——亚马逊最大的债权人,他公开扬言:“我在网上还是只为三样东西付钱:《华尔街日报》电子版,网上桥牌和Amazon.com上的书籍,我确信,他们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巴菲特没有看错。在坚持烧了整整8年钱之后,亚马逊开始盈利,并且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亚马逊的营收245亿美元,纯利润接近10亿美元,市值超过600亿美元,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仅次于Google。而且,亚马逊仍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
贝索斯的商业洞察力和战略眼光令人惊叹!亚马逊始终在创新,当人们习惯了它是“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书店”时,它开始经营百货;当人们将其视为“网上沃尔玛”,看作一个B2C平台时,它引入了第三方商户,打通了B2C和C2C(这相当于在一家店内同时集成了沃尔玛、711和秀水街),引发了电子商务领域的一场商业模式革命;当人们以为它将安于消费者市场时,它面向企业用户推出了“弹性云”;当大家刚刚接受“云服务”的时候,它推出了Kindle,为出版业和信息终端带来了颠覆式创新。
贝索斯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亚马逊是全球第一个注意到WEB2.0、长尾经济和口碑营销的企业(长尾的概念出自贝索斯,《连线》的编辑将其发展成为一本书),它提出“云计算”概念并将其商业化比Google还要早。同样,它比苹果、微软这样的“终端之王”们更早注意到电子阅读器的未来,推出新的终端。
从业务上看,亚马逊似乎很激进,但从企业发展的自身逻辑来看,亚马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极为稳健,看似眼花缭乱、处处开花的创新有着一条清晰的主线。贝索斯深刻理解了电子商务的本质,对亚马逊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我们是一家IT公司!” 他清楚的明白电子商务是新经济,但“商务”并不是新经济,物流、配送、仓储、营销等都是传统经济,新经济要以传统经济为师,线上线下必须结合起来。只有学好了线下,才能真正做好线上。
从一开始,亚马逊就没把自己看成是一家“网上书店”,它一直想做的是电子商务。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书这种运输存储方便、消费者易于接受的产品注定了最适合做电子商务。通过卖书,亚马逊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供应链系统、一流的IT基础建设,这也是它成立后烧了八年钱的根本原因,奠定了亚马逊日后飞速发展的基础。
有了这个底子,后续的一切就开始变得顺理成章,依托世界级的供应链系统和IT能力,亚马逊就可以从书这种简单的商品扩展到更为复杂的百货领域。而零售业务最大特点是有淡旺季之分,而亚马逊的所有IT系统配置都是按照峰值去准备的,空闲时间怎么办?转租出去!“弹性云”就这样诞生了。有了“云”就要有“端”,Kindle于是顺势而生……
反观成立于1997年的当当,它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亚马逊为目标,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可惜的是一开始就学错了。当当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亚马逊,它跟早期亚马逊唯一的相似之处是都在卖书。但是,卖书对亚马逊而言只是电子商务大业的开始,而对当当来说几乎就是电子商务大业的结束——它努力的目标一直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
当当用了两年时间从事收集和销售中国可供书数据库的工作,1999年底当当网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已经过去十多年,但几乎想不出当当做过任何创新——它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网络书店。亚马逊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公众公司,而当当在中国互联网界也很难说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众公司,至今仍有着家族企业的色彩。
这决不能简单归咎于中美商业环境的差异。是的,中国的IT、物流体系建设落后世界太多,中国出版业至今仍然是一个垄断行业,而当当限于自身资金实力,无力去做这样的改变。但这都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当当烧了十多年的钱,至今仍很难说已经实现盈利。
当当始终没有完全摆脱第一代互联网企业“鼠标+水泥”的运作模式,仅仅把互联网当作一种新的销售渠道,没有理解电子商务的本质。亚马逊天生就带着互联网的基因,并深刻领悟、实践了传统商业,从而取长补短,整合了新经济和传统经济各自的优势。当当则是一个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公司,貌似很新潮,貌似在学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最优秀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却是邯郸学步, 聚齐了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劣势。
可以预见,当当的未来会很艰难。自2008年起,当当在中国市场已被卓越亚马逊反超,而且差距越拉越大——这在中国互联网界非常罕见(Google、eBay、Yahoo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都不如本土竞争对手)。当当现在被迫向百货转型,但在中国物流、仓储不发达的前提条件制约下,百货联营模式有很大的风险,在成长性方面很可能被竞争对手甩开一个量级。
亚马逊深知内功的重要性,稳扎稳打、舍得大手笔的投入中国市场,卓越亚马逊的反超便是其收获的果实,而且至今仍在换挡提速;当当作为一家更要兼顾成本的本土公司,可以说是被大势逼着走向百货联营之路,要扩张就必须进行大量投入,但当当本身就不盈利,越往后越不堪重负。
所以当当不得不考虑融资和上市,但会非常困难。“现在当当的估值最低是10亿美元,低于这个价一切免谈。当当目前仍有很快的增长,未来三年之内,我基本不会考虑卖当当”,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的公开言论掷地有声。这也许是无知者无畏,也许是他已经找到了亚马逊的“阿喀琉斯之踵”。
相比百度VS Google,当当VS 亚马逊这组案例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告诉了创业者们两个非常重要的道理:一、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理念决定道路;二、模仿千万不能“得其形而忘其神”,创业的最初阶段可以模仿,但到一定阶段后必须摸索出一套本土化的、适合自己并带有创新色彩的思路、技术或者商业模式,否则企业没有做大做强的希望。
必须强调的是,当当仍是中国创业企业中较为成功的一个,但这种模仿思路确实不值得鼓励和推荐。对于大多数中国创业者、大多数正在致力于将企业由草莽状态带向正规化经营的老板来说,多问问自己的模仿是不是东施效颦,自己花大价钱做的战略咨询、管理工具是不是与最初的目的南辕北辙,绝对是一件重要而且必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