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VS Google: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010-07-12 01:00:56)
标签:
百度李彦宏阿里巴巴马云腾讯王勇财经 |
分类: 案例比较—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
案例一:百度 VS Google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文/本刊研究员
百度与Google最大的差距,不在于市场、不在于基因、不在于生存环境,而在于从诞生之日起就缺少了一份超越商业的使命和价值观,缺少了一个坚持用自身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强烈信念……
这十年里,中国创业领域最成功的企业是百度,最令人惋惜的也是百度。它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唯一一个从创立之日起就最接近世界级公司的,但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Google创立于1998年,百度创立于2000年。Google依靠PageRank算法起家,百度也有类似的专利,而且二者的思路差不多,申请专利也是前后脚的事,几乎同时想到了近似的计算网页排序的方法。与这组文章中的其它案例相比,百度在起点上堪称得天独厚,与世界级公司的差距几可忽略不计。
但越到后来,二者间的差距拉的越大。如今,Google市值接近1900亿美元,百度仅为200多亿美元;Google 2009年营收接近250亿美元,百度不足6亿美元;Google是公认的全球互联网霸主,而百度依然被视作一个本土公司。
对百度而言,这样的比较或许并不公平,因为二者面对的市场太不一样了。在创业初期,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用户水平、商业环境和人才远非中国能比,美国网民基本上是社会的主流人群,而当时的中国网民绝对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不同的发展路径,Google十年来不断向企业商务服务方面扩张,百度则更多地偏向音乐、社区、视频等与娱乐相关的领域。
不少人批评百度“只会模仿,不懂创新”,但这并不公正。百度是中国互联网界绝无仅有的从创立之日起就以技术立业的公司,并以此为核心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当时是互联网的“圈地时代”,新浪、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只要能圈到一块地未来就可能挣钱,但百度不是,百度一开始圈的是最贫瘠的一块地——用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觉得好才用。
这与创始人李彦宏的特点有关,他从骨子里相信技术,相信技术可以改变商业,可以带来商业回报。他做到了他相信的一切,并把这种相信带进了百度的骨子里,建立了百度的“工程师文化”。
百度其实一直在创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00年—2005年,百度专注于做搜索,致力于改善用户体验、探索商业模式,并创造性的针对本土特点推出了音乐搜索;二是2006-2008年,百度开始向社区化转型,推出了贴吧、百科、百度HI等社区化产品;三是2008年至今,百度开始向电子商务转型,百度币、有啊以及与日本乐天的合作都是这种尝试的产物。
尽管第三阶段尚未得到成功的证明,但前两个阶段确实做得有声有色。李彦宏证明了百度确实“更懂中文”,也证明了自己比Google更懂中国市场。
但批评者并没有错,“中国互联网有两个半巨头,一个是腾讯,一个是阿里巴巴,半个是百度”。业界普遍认为,尽管Google已退出中国,但在全球范围来看,百度跟Google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百度不仅不能跟Google相提并论,甚至已经不能与本土成长起来的腾讯、阿里巴巴相提并论。尽管从目前的市场价值上来说百度并不弱于腾讯和阿里巴巴,但是每个人都会发现百度的战略布局、市场辐射能力以及对商业、对社会的影响力与这两家有明显的差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度创立时就已为这种局面埋下了伏笔。李彦宏相信技术能改变商业,能带来商业回报,所以百度的创立有着极为明显的商业意图。但Google不一样,Google的创办与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以个人身份无法申请PageRank算法的专利密切相关,而当时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还是没有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因此Google创办时就没有太多的商业考虑,天生就更理想主义。
这是一种微妙但极其重要的差异,Google也因此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Google“不作恶”的价值观、“整合全球信息”的使命感,让它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并在战略和视野上有了天然的、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优势,看一家技术公司有没有未来,看最优秀的人才向何处流动就知道了。而在战略上,Google进军操作系统、浏览器、手机,看似与主营业务完全不搭,但“整合全球信息”为其提供了出发点和动机——使命是可以通过搜索技术来实现的,但实现这一使命不能仅仅依靠搜索技术。
百度的价值观和使命则远没有Google清晰。李彦宏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但听起来更像是后来总结出来的。从早期的坚守“不断开发、创新”这一使命,到如今的“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区别:百度眼中搜索就是一切,而用户眼中搜索仅仅是一种应用!
百度早期的发展非常像Google,但当上市之后,当百度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大公司”之后,问题开始暴露,差距开始加速拉大,人们对百度“缺乏创新”的批评也越来越多。百度进军视频也好,发力电子商务也罢,都给人一种“百度已经失去创新精神,看到行业内什么比较热就去插一脚,生怕缺位”的感觉。从表面上看是百度的战略定位和打造生态系统的能力偏弱,真正的原因则是——百度在选择战略方向的时候,没有一个坚定的使命感为其战略选择背书,从而导致没法做到Google式的未雨绸缪。
缺乏清晰、坚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还导致了商业伦理的缺位和企业文化的涣散。饱受诟病的竞价排名,走马灯式的高层团队变换,都是这一恶果的体现。Google也有高层离开,但Google的核心团队——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和埃里克·施密特这“三架马车”始终保持稳定。反观百度,李彦宏所著的《相信中国》一书封面上五位创业元老,如今只剩李彦宏一人仍在百度,而后续加入百度的李一男、叶鹏等人,也很快选择了离开。
如果与阿里巴巴这样的本土创业公司相比,百度企业文化上的怪异之处就更为明显。百度的起点要高很多,它是天生的工程师文化,强调宽松、开放、自由,表面上也营造出了这种氛围。阿里巴巴则最不像互联网公司,坦白说一点技术公司的感觉都没有,很土,企业文化、员工的精神状态夸张点说简直像一个高度鼓励个人崇拜的家族式的传销公司。
但吊诡的是,阿里巴巴更愿意容纳很多不同的风格,更善于学习,能容忍接受跟其原有企业文化冲突极为激烈的新东西,因为它有一个坚定的使命和价值观——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反倒是看来似乎很自由的百度,内向、固执、想法被多次证明成功的李彦宏,几乎是百度“唯一的大脑”,只有这一个大脑在真正思考全局性的问题——对于一家大公司来说,即便领军者是不世出的天才,也还是有问题的。同样,百度强硬的“工程师文化”,也很难让空降的高管树立起权威,更容易扼杀新鲜的创意和想法。
百度与Google最大的差距,说穿了不过如此。而当本土市场逐渐饱和,百度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的时候,这种基因上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直接决定了百度的下一个十年。
但必须强调的是,百度依然是中国互联网界乃至中国企业界最优秀、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型公司之一,相比中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它决策迅速、针对性强,是少有的高科技、精英型的企业。对于中国创业者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绝不是一句空话,低头耕地、聚焦市场决定了企业能不能活下来,而抬头看天、拥有超越商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则决定了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做久。
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以百度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可能会在这些方面,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