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龄化银元银发经济轮椅陆杰华方嘉珂王勇 |
分类: 商业前智—企业家们的高端话题 |
银元
夕阳人群,朝阳产业。这是对老年产业最为精辟的概括。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时,社会的消费倾向较高。因此,逐步逼近中国的老龄化浪潮,同样也意味着“不尽银元滚滚来”的美妙前景。
许多发达国家已开始喜气洋洋的迎接“银发经济”的到来。在美国,“战后婴儿潮”期间出生的7700多万名婴儿正逐步步入花甲之年。这个世代占美国所有家庭的42%,控制美国50%的消费者开支,一年总额超过两兆美元。他们可望比以前的任何世代更长寿,又乐于使用科技产品,引得无数厂家都纷纷制订新计划,推出新产品,以抢占这一市场。日本则走得更远,1960年代中期推动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力“团块世代”已然退休,有望为日本带来15.3万亿日圆的经济效应,日本企业目前已积累了傲视全球的服务老年消费者的经验。
类似局面一定会在中国出现,但并不是现在。“银发经济”在中国始终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春天迟迟没有到来。原因很简单,中国老年产业尚处在“尿布时代”。
从铜矿到金矿
“消费能力不足是中国老年产业发展不起来的最根本原因。”成美营销顾问公司总经理耿一诚告诉《中国企业家》,尽管中国目前已经有上亿老年人口,但这批人主要出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消费能力有限,消费习惯保守,而且观念比较传统,有钱还是想留给子女。“中国老年产业现在是铜矿,开采难、获利少,而中国现在遍地是黄金,因此很少有企业有意愿、有动力去做。”
这得到了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的肯定。由于老年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由于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了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产业,基本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性。即便在学术界,有关老年产业的性质究竟是盈利还是福利,抑或兼而有之,也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
表1
|
领域 |
主要内容 |
服务对象 |
选址 |
|
卫生健康服务业 |
药品、医疗器具、保健品、老年人常用辅助医疗设备、老年人健身器材、老年医院、临终关怀等 |
各个年龄段 |
社区或者商业网点等 |
|
家政服务业 |
家庭护理(尤其是长期照料)、日常家庭照顾、家庭修膳以及各种用品修理等 |
各个年龄段,尤以高年龄段为主 |
以社区为服务网络,以家庭为主要服务依托 |
|
日常生活用品业 |
服装、饮食、餐具、防滑器具等 |
各个年龄段 |
商业中心、社区以及上门送货等 |
|
保险业 |
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 |
各个年龄段 |
人口集聚的商业中心等 |
|
金融业 |
储蓄计划、证券投资规划等 |
各个年龄段,尤以高年龄段为主 |
社区或者商业中心等 |
|
房地产业 |
老年公寓、托老所、护理医院等 |
各个年龄段 |
无明显特点,可分布在各种地方,但应当具有老年人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 |
|
旅游和娱乐业 |
旅游陪同人员、棋牌社以及其他闲暇休闲等 |
低年龄段为主 |
无明显特点,可分布在各种地方 |
|
教育产业 |
老年大学、老年职业培训、老年职业介绍所等 |
低年龄段为主 |
社区或者工商业中心等 |
|
咨询服务业 |
心理咨询、婚姻介绍所等 |
各个年龄段 |
主要以社区为主 |
|
其他特殊产业 |
文化消费品、老年特殊需要品等 |
各个年龄段 |
无明显特征 |
“不过,五年后铜矿会慢慢变成金矿。”耿一诚认为,随着建国后第二个生育高峰(1960年代-19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逐渐步入老年,中国老年产业将发生质的改变。这群人是当前社会的中流砥柱,有钱也有话语权,消费观念比起父辈也更为超前。届时中国市场捡钱时代也差不多结束了,老年市场将发展成真正的黄金产业。“我估计,这个高潮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
老龄委提供的一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05年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总量约为6000亿元,2010年将超过10000亿元,而当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总价值却不足1000亿元,老龄市场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也隐藏着巨大的商机。
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注意到中国老年产业中隐藏的某些商机,但不成体系,也没有上升到中国老龄化时代到来的高度予以关注。IBM中国研究院资深经理潘越坦言,很多跨国公司储备了大量与老年产业相关的产品和技术,但多处于研究阶段,离商业化本身还有一段距离。“现在还没有到启动的时候,企业都在等这个市场爆发。”潘越说。
联想这样的本土企业,甚至早在2000年就开始关注这一市场。2001年,联想推出了中老年人设计的天乐系列老年电脑,具有全屏触摸式、屏幕手写板以及家电化设计三大特性。但由于市场发展不到位,产品本身的适老性也有问题,因此并没有获得成功。
欧洲老年科技平台(Gerontechnology Platform)的模式,值得中国在考虑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方面进行思考和借鉴。它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和相关的老龄基金会支持,引入各种中小型高科技和服务企业进驻开发,对智能技术养老应用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从新一代居家老人实时定位和紧急求助系统,到可以帮助失能老人自如行动的智能机器人系列,以及更多特别设计的老年人出行、通信、交友、提醒等的工具和专业防止记忆衰退、延缓大脑衰老的多媒体娱乐系统,该平台都有涉及。
类似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中国应该以引进为主,完全不必再自己摸索,关键是要做好服务的本地化运作。此外,国外开发出的很多服务模式,比如启用老年推销员服务老年人等,也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此外,老年用品商店也逐渐红火起来。虽然早在1990年代,央视《夕阳红》栏目就开始了老年连锁用品商店的探索,一度遍布全国,最终折戟沉沙。但十年之后,专业的老年用品连锁商店又开始在国内萌芽。“我们即将在尚都开一个600平米的店”,北京夕阳情中老年用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柏秋芳告诉记者。方嘉珂也开了一家老年用品商店,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但银元并不好挣,同是一头银发,老年生活的色彩却各不相同。有些老人在70岁时可能身体很虚弱生活在养老院里,有些则可能还精力充沛的返聘入企业工作。五花八门的需求本就让产品销售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更何况产品的适老化远远不够。“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柏秋芳在选择连锁加盟时极为谨慎,方嘉珂也迟迟不敢继续扩大老年用品商店规模。
更重要的是,政府在投资引导上存在很大问题。
轮椅是最典型的例子。方嘉珂告诉记者,轮椅在中国现在已进入浪费阶段,全国上下没事总捐轮椅。而且无论是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还是国际支援、国内企业赞助,大家都爱拿轮椅做文章。轮椅厂也是雨后春笋,以至于现在200元就可买到一个轮椅,但“你想想看,200元能买到什么好东西?”。
这并不是因为在中国轮椅有巨大的需求量,畸形繁荣仅仅因为它免税。中国甚至连拐杖都没人捐,因为拐杖不免税。而在日本,相当一批老年用品是免税或减税的;在德国,像轮椅这样的老年用品是被保险公司回馈的。
这是两套截然不同的体系,德国是建立在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上,日本则立足于扶持老年产业自身发展。但这两种做法国内都没有,中国老年产业赤裸裸的暴露在纯粹商业化的状态下。“就像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扔在马路上让他自由生长,你说他夭折的可能性大还是健康成长的可能性大。” 方嘉珂说。
陆杰华认为,老年产业必须走向盈利时代,也必然走向企业化运作,但政府应当对其做出更具倾向性的政策扶持,否则铜矿向金矿转化的速度将被大大延缓。同样,这是发展老龄产业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