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银元——老龄化的危中之机(3)
(2009-12-08 16:46:25)
标签:
老龄化中国银元尿布时代以房养老方嘉珂王勇财经 |
分类: 商业前智—企业家们的高端话题 |
走出“尿布时代”
“中国老年产业正处于‘尿布时代’”,王燕妮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有长大的希望,但光靠自己是不行,没有父母的照料就可能夭折,或者因为后天营养不良而发育缓慢。政府要承担起父母的职责,推动传统上认为是属于社会福利的部分将走向产业化、民营化和市场化。”
方嘉珂赞同这该观点,认为中国国情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比发达国家更大的责任。但他强调,在父母没有多余时间照顾孩子的时候,找一个得力的保姆就是必须的事情了。
这个保姆就是非盈利性质的各种机构。它是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既适应老年产业具有福利和盈利双重性的特点,也是中国老年产业由非盈利时代向商业时代转型时不可或缺的力量。
换言之,时代呼唤中国社会企业家群体的崛起。
这是因为中国缺乏宗教和NGO(非政府组织)力量作为政府部门的补充,而且中国是在缺乏福利保障的前提下应对老龄化的。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从福利模式到商业模式的过程,以德国为例,在原有的社会保障基础上,德国在2003年通过了一部新法律,明确规定各类型养老机构都要实行公司化登记。原由教会等非营利组织举办的各类养老机构,现也均已全部转为有限公司的注册登记。养老机构无论其举办者是何身份,一律要进行公司化运营。
养老费用也全部保险化,德国设定了统一收费标准的养老机构,面向所有入住的老年人。由于老年人一生中个人缴纳各种保险数额的不同,会导致老年期保险公司的给付不同;不足部分或由个人补齐,或符合条件的享受政府社会福利津贴补贴。
这值得中国借鉴,但一定不要忘记前提是不能开始就走商业模式。企业以赚取利润为天职,不能对其有太多苛求,德国有强大的宗教势力和NGO说不的环境,遏制住了出现商业化搞乱养老体系的情况,而中国第三势力成长太慢,而且内部本身也是鱼龙混杂。
“政府应该把注意力转到扶持第三势力上面,同时要加强监管,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出现。”方嘉珂说。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在保险制度方面予以更大的关注,特别是要对“以房养老”这种方式。乐成认为,这是激活中国老年产业的关键一步棋。
“以房养老”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住房养老财务证券化的模式,又称住房反抵押贷款或“倒按揭”, 是指房屋产权拥有者, 把自有产权的住房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后者在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以及预计房主去世时房产的价值等因素后, 在一定的年限内, 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现金, 房主继续获得居住权。直到房主去世后, 将房产进行出售, 所得款项用来偿还贷款本息, 其升值部分亦归抵押权人所有。
该模式起源于荷兰,而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美国和新加坡。中国存在大量“住房富人,现金穷人”,如果该模式能在中国实现,将会极大的提升中国老年人群的消费能力,同时激活金融保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保守估计,这将是一个十万亿的大市场。”詹泳告诉《中国企业家》,尽管国内还没有企业去做这种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但相应的研究已经展开多年,一些保险厂商已经与国外合作,正试探性的设计和推出相应的产品。
“以房养老”的运行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房屋的70年产权问题、升值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买房传子等等,但正如国人对“按揭买房”的接受过程一样,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该模式将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养老方式。
一旦成功,该模式所拉动的消费将是惊人的,并将产生一连串连锁反应。“比如智能化楼宇,就可以大规模普及。这在技术上早就没有问题,只是市场起不来而已。”潘越认为,在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达49.7%的情况下,专门针对老年公寓的24小时监控将成为一个很大的增长点。“每户需要有各种终端,比如测量身体状况的测试仪,可以方便的把身体情况传给医院和子女,各种监测设备也可及时发现所出现的异常情况。”
仅此一项,就能激活建筑、电信、IT、家电、医疗等各大行业,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社区医院、以及培训、教育、护理等相关行业。
届时,3亿老年人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人群,中国将迎来一个遍地银元的商业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