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本第二波(一)
(2009-09-11 12:02:19)
标签:
上网本山寨英特尔黄义家it |
分类: 我爱科技—谈的是产业趋势公司 |
2009年堪称“上网本的春天”,尽管PC产业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衰退,但上网本却是寒冬中的一抹亮色。IDC预计,2009年全球上网本增长率接近100%,出货量超过2100万台,中国市场销售量将达到190万台。
继华硕EEE PC引发的全球性销售风暴之后,上网本的第二波浪潮在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提前到来。与上一轮浪潮竞争参与者多是宏碁、戴尔等品牌厂商不同,二三线厂商和山寨厂商在此轮中全面发力,一大批家电、消费电子和通信业的厂商均涉足其中。虽然实力仍远不及品牌厂商,但在数量上已占据绝对优势,分庭抗礼之势已隐然成型。
这批企业的背后是威盛集团,它正在笔记本电脑产业扮演当年联发科在山寨手机产业的角色。2008年10月,威盛携手微软成立了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Global Mobility Bazaar,下简称GMB),试图通过全面开放的产品平台鼓励和扶持大量的下游厂商快速进入超移动设备领域。如今,加入该联盟的合作伙伴已经超过200家。
威盛GMB联盟主席黄义家告诉《中国企业家》:“目前还有两、三百家厂商在申请加入联盟,但验证合格的数量并不太多。申请厂商主要分三类:手机类的客户最多,现在近百家有意向;其次是数码产品类的,比较少一点;最后一小部分是原来IT产业的人进来做。”
在他看来,上网本市场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虽然未来的市场走向尚难以判断,但一些迹象已显示出上网本的发展已对传统PC产业提出了全面挑战,也让这些后入场者有了更多机会。
打破10.2英寸界限
“上网本和传统笔记本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大移动计算’的局面已开始出现。” 黄义家认为这是上网本领域当前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将对整个产业和上下游厂商产生颠覆性影响。
英特尔对上网本屏幕尺寸的定义是10.2英寸以下,定位则是成熟市场消费者辅助性的第二台计算设备,亦可作为新兴市场的入门级第一台计算设备。华硕、宏碁等引领第一波上网本风潮的厂商都严格遵守着这一尺寸限制。
但近两个月来,戴尔、联想已先后打破“10.2英寸”禁令,采用凌动处理器生产12英寸的上网本产品。三星也携手威盛,推出采用威盛玲珑处理器的12英寸上网本。有消息称,联想为打破禁令,放弃了凌动处理器的优惠价,采购成本要比通常贵10美元左右。这既是市场的需要,也是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无奈之举,毕竟宏碁、华硕已占据10英寸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进者想要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严格控制产品区隔线的英特尔阵营尚且如此,白牌(有品牌但无设计能力的厂商)、山寨厂商云集的威盛阵营自然可想而知。在黄义家看来,上网本不一定是小屏幕,当前趋势是尺寸不断在向上走,甚至连17英寸的上网本都可能出现。“我们现在很多国外客户要求上网本的屏幕尺寸是14、15英寸。我对笔记本和上网本的定义是看有没有光驱,如果没有就是上网本,市场有这个趋势,所以我们不像英特尔那样严格限制产品规格。”
山寨手机“屏幕越大越好,价格越低越棒”的一幕很可能在上网本市场上重现。
两级分化趋势明显
这必然导致产品区隔的混乱,上网本发展随即出现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的趋势。
“1500元将是一个引爆点,届时这个市场将全面爆发。”黄义家告诉《中国企业家》,上网本概念已被普遍接受,价格也持续下降,已经进入用户的主流消费空间,但是尚不足以引发这个市场的井喷式发展。他同时透露,联盟即将推出的一款产品价格已经在2000元以内,预计明年可以实现1500元的价格目标,第一款完全通过GMB流程打造的新品也将在几个月后面市。
这种低价位的走向更符合“上网本”原来的定义,但很多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佬却在推动上网本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AMD CEO德克·梅尔公开表示:“上网本只是一个低成本、功能有限的设备,并没有什么激动人心之处或可能产生大规模的营收,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网本的概念将逐渐消失。” NVIDIA总裁黄仁勋语重心长的指出:“在大范围采用这种比一般人所认为的PC要低等、但又确确实实是一台PC的设备之前,我们都应该慎重考虑。”苹果“临时掌门”提姆·库克则继承了史蒂夫·乔布斯一贯的语言风格:“苹果不知道该如何生产一款低于500美元且又不是垃圾的产品,苹果不会推出上网本,至少短期内如此。”
这并非“酸葡萄”心态。上网本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打破了PC产业“唯性能论”的教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但过犹不及,按照当前的上网本配置,用户只能牺牲完整的PC体验来换取低廉的价格,尤其是在显卡和媒体性能方面,很多当前流行的应用软件并不能在上网本上运行。
上网本的消费人群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经济危机让公司和个人在IT上的支出锐减更加剧了这一点。2009年2月,英特尔CEO欧德宁声称“上网本不仅对新兴市场首次购买PC的用户有吸引力,对成熟市场不希望购买第二台高端笔记本的用户也有吸引力”,已经把“新兴市场首次购买电脑的用户”放在了前面。
这必然导致各厂商越来越不拘泥于“上网本”最初的概念,而是更聚焦于“高性价比,低功耗”的本质,进而直接推动了上网本的高端化,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
华硕、宏碁走的路线更接近于上网本的本义。“高端并不是使用更高频率的处理器或者更大尺寸的屏幕,而是在产品工业设计、材质、颜色等方面下功夫,彰显使用者的品位。” 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产品经理黄国洋以EeePC S101为例,向记者介绍了华硕眼中的高端上网本。在他看来,10英寸是上网本的黄金尺寸,尺寸再大就会失去轻巧便携的优势。(配图)
索尼的8英寸VAIO P(配图)则走出另一条道路,与之类似的还有联想尚未面世的Pocket Yoga。有趣的是,尽管VAIO P怎么看都是一台上网本,索尼却执意 “划清界线”,不愿把自己的精心之作与上网本联系起来。
这并不是个案。戴尔近日推出的首款超轻薄笔记本Adamo(配图),售价高达上万元。戴尔方面强调这不是上网本,而是全功能超便携笔记本。AMD推出了Yukon平台,瞄准3000~6000价格段的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市场,声称要让用户对市面上流行的“上网本”有更加理性的认识。NVIDIA推出了离子平台,英特尔也将在今年推出新一代的凌动处理器型号和与之搭配的芯片组产品。
在上网本跟小尺寸笔记本电脑、低端笔记本电脑界限逐步淡化的同时,与高端便携式产品的区分也在日益模糊。而量变会产生质变,未来消费者很可能不会再从“上网”的角度来看待这类产品。